帮你快速找医生

古医籍记载的治脱发秘方

2021年08月28日 20603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上海中医药大学  李海英  

       毛发是皮肤的重要附属器官,毛发:不仅包括头发,也包括眉毛、胡须等,其色泽、形态、生长、质地、密度等生理状况与机体生命活动状态息息相关。脱发是临床常见皮肤病、多发病,相关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地有草蓂,人有毫毛……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的论述,《杂病源流犀烛·筋骨皮肉毛发病源流》指出毛发为一身之仪表,《灵枢·邪客》也有。中医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发为血之余”“心主血脉”“肺主皮毛”“肝藏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肾藏精”且精血同源,说明人体毛发的枯荣与人体五脏功能密切相关。后世医家亦从不同校对对脱发进行了广泛研究与论述,为当代诊疗脱发提供了珍贵的学术依据。
       目前,脱发主要包括脂溢性脱发和斑秃两种,脂溢性脱发又名男性脱发、雄激素性脱发等,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脂溢出较多、头皮屑多、毛发干枯、瘙痒等;斑秃则以突然发生、头发成片脱落、病变处头皮正常、无自觉症状等为主,严重可发展成为全脱(头发全部脱落)甚至普脱(全身毛发均脱落)。对于脂溢性脱发西医主要有药物疗法、毛发移植手术、激光疗法三种,对于斑秃则多采用激光、免疫抑制剂、冷冻疗法以及新型的富血小板血浆等,总体来说西医疗效不理想。

        脱发作为损容性疾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困扰,同时脱发也直接反应出机体本身的健康状态,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意义。中医药治疗脱发历史悠久,本研究通过搜集整理古代医籍中对于脱发相关病名的记载,体现了中医药学对脱发疾病的认知,对于临床辨证论治脱发具有文献支撑和启发意义。
        先秦至两汉时期是中医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及《伤寒杂病论》的相继编撰完成,奠定了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基础,回顾古代文献,发现古人很早就开始关注头发与五脏、饮食、外邪之间的关系,并作以大量的记载。脱发在古代常被称为“油风”“鬼剃头”和“发蛀脱发”等,综观古代文献记载,内容丰富,体现了中医药对毛发生理、病理以及治疗角度的认知智慧。
1.桂枝龙骨牡蛎汤
      《黄帝内经》从人体的自然生长规律的角度,指出肾气虚衰可以引起毛发脱落;《素问·五脏生成篇》:“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不仅直接揭示肾与头发的密切关联,同时指出偏嗜甜食会引发毛发脱落。《张氏医通》指出以桂枝龙骨牡蛎汤治疗亡血失精引起的肾虚脱发[2]
2.八珍汤
      《难经》称脱发为“毛落”,即“损脉之为病奈何?然: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3]从脉象的角度指出损脉出现由于气血虚弱引起,首先表现在皮肤与毛发的变化;《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指出临证若气乏色枯毛发落,可与八珍汤或十全大补汤。
3.白芷膏方
       《刘涓子鬼遗方·白芷膏方》载治脱发用生发白芷膏方,即白芷、蔓荆子、附子、防风、芎、草、细辛、黄芩、当归、蜀椒(各一两,去汗闭口)、大黄(一两半)、马鬃膏(五合此所用多无)上十二味切,以腊月猪脂三升,合诸药微火煎三上下,白芷色黄膏成,洗头泽发勿近面。”[6]详述了白芷膏方的功效、组成与禁忌。
4.黄芪建中下六味丸
       《诸病源候论·毛发病诸侯》将脱发记载为“发秃落”,并将斑秃首称“鬼舐头”,其指出“人有风邪在于头,有偏虚处,则发秃落,肌肉枯死,或如钱大,或如指大,发不生,亦不痒,故谓之鬼舐头。”《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指出油风俗名鬼剃头,可见毛发成片脱落,皮红光亮,痒如虫行,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斑秃。《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侯四》云“小儿有禀性,少阴之血气不足,即发疏薄不生,亦有因头疮而秃落不生者,皆由伤损其血,血气损少,不能荣于发也。”《世医得效方·活幼论》亦指出元气虚则体质怯弱发不生,后世《张氏医通》与《小儿药证直诀》也沿用此名,所载的脱发指先天禀赋不足,属于胎弱和五迟的范畴。《张氏医通·卷八》指出“发落不生,脉弦,皮毛枯槁,是营卫气衰,黄芪建中下六味丸,发脱落,及脐下痛,是脾肾气衰,不能生长真阴,四君子加熟地。”由此看来脾胃健运对于毛发生长至关重要,提出了从脾出发治疗脱发。
5.治眉落发落复生方
       《肘后备急方·治面疱发秃身臭心昏鄙丑方》记载“若头风白屑,捡风条中方,脂泽等方。”《外台秘要》载有“头风白屑方四首”,《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一》:“论曰头风白屑,不问冬夏,令人瘙痒,世呼为头风,此本于肺热也。”在治疗方面,唐·孙思邈开清宣肺气法治疗发疾之先河,选取桑白皮、黄芩、杏仁、桑叶、蔓荆子等以清宣肺气,助毛发生长。《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心脏方》载“治眉落发落复生方”,以白芷、附子、防风、川芎、当归、辛夷、细辛、黄芩、蜀椒、大黄、蔓荆子等为主要组成,《本草纲目》云:“发眉堕落,涂半夏而立生。”
6.通窍活血汤
       《外科正宗·油风第八十三》首次记载“油风”病名,其指出“油风乃血虚不能随气荣养肌肤,故毛发根空,脱落成片,皮肤光亮,痒如虫行,此皆风热乘虚攻注而然。”其中有“痒如虫行”的形象描述。“油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斑秃嗣后清代许克昌进一步丰富了蛀发癣的内容,指出“蛀发癣为头上渐生秃斑,久则运开,干枯作痒,由阴虚热盛,剃头时风邪袭人孔腠,抟聚不散,血气不潮而成。”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脂溢性脱发他、雄激素性脱发、男性型脱发。《医林改错》第一次将脱发作为病名使用,并一直沿用至今,从瘀血入手论述脱发的病因病机,认为血瘀阻塞血路,则新血不能养发,采用“通窍活血汤”治疗头发脱落,指出“各医书皆言伤血,不知皮里肉外血瘀,阻塞血络,新血不能养发,故发脱落”,即从瘀血阻络论述毛发脱落。
        自中医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时期开始就有了关于毛发的记载,从发落、发颓、发堕,到蛀发癣、油风、鬼剃头等,古人对脱发的认知经历了不断丰富、不断深入的过程,伴随着对脱发病因病机认知不断深入的过程,不断确立新的治疗方剂,也不断提出新的病名的过程,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丰富的解决思路,但脱发病因复杂,要在全面精准辨证的基础上开出的处方,才能取得好的临床效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