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扩张型心肌病的中医药治疗

2017年07月27日 2092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属原发性混合型心肌病的一种。国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DCM5年病死率为80%,而国外DCM5年病死率约为50%,美国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晚期DCM患病率约为36.5/10万。该病主要表现为左心室、右心室或双侧心室增大,伴有心肌肥厚,心肌收缩功能减退,伴或不伴有心力衰竭(HF),可通过超声心动图明确诊断。临床主要表现为低射血分数值、进行性心衰、恶性心律失常、血栓栓塞、心源性休克及猝死等,并可发生于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任何阶段,是导致心衰的主要病因之一。其病因尚且不清,西医提出了如病毒持续感染,基因突变及遗传因素,自身免疫等原因,但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而中医对该病的治疗在调整心功能、改善临床症状及提高生存率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病名起源


中医古籍中并没有扩张型心肌病这一病名,但根据本病临床表现及发病特点,可将其归为“心胀”、“心痹”、“喘证”、“水肿”、“胸痹”等范畴。《内经》中对“心胀”、“心痹”的记载,比较形象的突出了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如《灵枢·胀论》云:“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素问·痹论》:“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素问·平人气象论》中“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泻也”,也反映了扩张型心肌病心体扩大,搏动增强的特点。《灵枢·本脏》中“心小则安,邪弗能伤,易伤以忧, 心大则忧不能伤,易伤于邪”的描述,则与现代认为扩张型心肌病由病毒性心肌炎发展而来有吻合之处。后世张仲景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心水”、“支饮”之说,《金匮要略·五脏水》曰:“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燥,其人阴肿”,“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也与扩张型心肌病引起典型的心衰症状体征多有相符,并论述了心水以“虚”为本的病机特点。


  病因病机


虽然中医没有对DCM的专门记载,但一些与临床症状相似的记述为现代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指出本病与瘀血痹阻,心脉不通的内在联系。《金匮要略》曰:“心下坚,大如磐,边如旋杯,水饮所作”。说明水湿痰饮是本病另一重要病理产物和继发性致病因素。明·刘纯在《伤寒治例》中云:“气虚停饮,阳气内弱,心下空虚,正气内动而悸也”。明确地阐述了阳气虚为基本病机。《医门法律·中寒门》曰:“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指出患者素体阳虚,心阳不振或心气不足,寒邪趁虚而入,凝于胸中,故而胸痹心痛。


总结来说,扩张型心肌病的致病核心在于心之阳气不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五脏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而使瘀血积聚;水饮不化,而致痰湿停留,继而使心体胀大。故其主要的病机为本虚标实。


  辩证论治


目前国内中医对于扩张型心肌病的辨证分型尚不统一,根据古籍与现代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从气血阴阳出发,以温通心阳、活血利水为治疗大法,将DCM分为气阴两虚型, 主方生脉散加减;气血两虚型,主方保元汤合归脾汤加减;气虚血瘀型, 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阳虚水泛,主方真武汤;病至后期出现心阳衰竭证:治法为急救回阳、大补元气,方药用四逆加人参汤加味,亦可用生脉注射液或参麦注射液。根据长期观察,按累及脏腑将扩张型心肌病分为 3 个基本证型,心肺气虚型,保元汤合春泽汤加减;心肾阳虚型,真武汤合四逆汤加减;气阴两虚型,生脉散合百合知母汤加减。另外根据病情进展,也可将其分为DCM早期阶段及治疗后恢复阶段,多为气虚血瘀证,治以补气活血;若气损及阴,或邪毒耗伤阴液,可表现为气阴两虚夹瘀证,治以气阴双补、活血化瘀,可予生脉散、桃红四物汤等;DCM发展到心衰阶段时,多出现气虚血瘀水停证,治宜补气利水、活血化瘀,可加用五苓散利气行水。DCM发展到心衰失代偿期,多属阳虚血瘀水停证,治以温阳利水、活血化瘀,可选真武汤温阳利水。DCM发展到终末阶段,多出现阴竭阳脱证,治以回阳救逆,可加用参附龙牡救逆汤、独参汤。


总之,扩张型心肌病作为原发性心肌病的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病机复杂,西医在“急则治标”方面有较大优势,其常规治疗以控制心律失常和心衰,纠正心室重构为主,但其疗效有限。目前一些新型治疗手段正在兴起,如基因治疗和干细胞移植等,但因其尚不成熟且经济花费较大,还没有得到普及。在此基础上,中医在以其独特的“缓则治本”思想指导下,运用辩证论治的方法,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体征,加减化裁,在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从细胞和分子水平改善心肌异常、逆转心肌纤维化)、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