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微创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

2018年08月04日 7245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一、目的及意义

采用小切口暴露,尽量减少骨折端剥离,通过间接复位技术和锁定钢板固定,提供足够的稳定性而利于早期功能锻炼,进而降低骨不连、骨缺血坏死、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王金武

 

二、适应证

Neer分型中Ⅱ型、Ⅲ型、及骨质相对较好且无肱骨头脱位的Ⅳ型患者。

 

三、禁忌证

   1.病人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或康复潜力差(如痴呆病人)。

2.高龄NeerⅣ型肱骨近端骨折伴肱骨头脱位或劈裂可能出现肱骨头坏死者。

 

四、手术方法

(一)术前准备:

1.术前X线片显示骨折部位,确定骨折类型;行CT扫描并三维重建,直观的显示骨折块的位置,有助于术中复位。

2.术前完善相关检查,患者为老年人,需对其全身情况进行评估。应与家属详细交代,取得家属的同意和签字。

3.备AO锁定钢板LPHP及配套器械。

        

(二)麻 醉:全麻或臂丛。

(三)体 位:沙滩椅体位。

(四)手术操作程序:

1.第一步:采用肩关节前方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平喙突水平起行纵切口,约5-6cm,于三角肌与胸大肌间分离头静脉,并将其与三角肌一同向外侧牵开,切开头静脉内侧筋膜,上肢轻度外展,钝性分开三角肌下滑囊,即可清楚显露骨折端。     

 

 

 

2.第二步:去除骨折端周围软组织及血肿,轻度内外旋上臂即可明确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及大小结节的位置,先以装有1.0mm直径的克氏针的电钻在肱骨大小结节、肱骨骨折远断端以及肱骨头的下缘各钻二个洞,然后通过钻孔穿入粗的胸骨缝线以备牵引复位及临时固定用。

 

 

 

 

3.第三步:通过牵引肱骨大、小结节骨折片并将其还纳于解剖位置,同时配合将肱骨头向上顶到肩关节盂的中心,恢复肱骨上端位置,并使其与肱骨干骨折对合,检查并认准骨折近远端的结节间沟应对合一致,然后分别将肱骨大小结节、肱骨骨折远断端以及肱骨头上的胸骨缝线打结,并利用克氏针将肱骨远近端临时固定。

 

 

4.第四步:通过C臂机术中透视肱骨近端复位良好后,将AO LPHP锁定钢板置结节间沟后缘1cm,近端离肱骨大结节近端止点0.5cm的位置,以免损伤位于肱二头肌腱后方上行的旋肱前动脉外侧升支,然后遵循AO锁定加压接骨板的原则,在具有固定角度带螺纹的钻头导向器的导引下在肱骨近端固定4~5枚锁定螺钉,肱骨干部可用AO标准皮质骨螺钉固定。根据情况,对于粉碎程度较重的NeerⅣ型骨折,可将撕裂的肩袖用可吸收缝线通过LPHP锁定钢板近端的缝合孔进行缝合修补。

 

 

(五)术后处理:

术后上肢以吊腕带固定,术后第1天即行被动活动,一周后上臂屈曲外展小于90o下主动活动上肢,6~8周X线证实骨折愈合后可作抵抗肌力的运动。

 

 

 

 

五、陷阱与要点

1.术中于三角肌与胸大肌间分离头静脉,并将其与三角肌一同向外侧牵开,尽量避免损伤头静脉与三角肌之间相连的血管分支,可有效防止术后出现因三角肌等肩关节周围组织静脉回流不畅导致术后肿胀

2.术中肱骨大、小结节骨折片还纳于解剖位置时应避免干扰大、小结节上的软组织,以免肱骨头血供障碍。

3.术中将AO LPHP锁定钢板置结节间沟后缘1cm,以免损伤位于肱二头肌腱后方上行的旋肱前动脉外侧升支,影响术后肱骨头的血供。

4. 术中保持或重建内侧干骺端部位的支撑作用至关重要,通过间接复位恢复内侧的支撑可以很好的重建整个肱骨近端的稳定性,便于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如果内侧区域存在骨缺损或骨折较为粉碎,无法有效地支撑,可以通过将骨干顶入肱骨头内来获得相对的稳定性。

 

六、并发症及其处理

1.神经损伤:臂丛神经损伤较少见,腋神经损伤多见于经三角肌劈开入路。腋神经损伤出现肩侧皮肤感觉差,肩外展无力。

2. 肩关节僵硬:手术应尽量避免软组织大量剥离,并达到坚强内固定,术后加强早期锻炼。

3.畸形愈合或大结节移位:常与未解剖复位、内侧柱支持不够、固定不稳固有关,术后可延迟锻炼时机。轻微畸形愈合并不影响肩关节运动。

4. 肱骨头坏死:常见于四部分骨折,涉及肱骨解剖颈。如术后出现肱骨头坏死,并引起局部疼痛和功能障碍,可二期行人工肱骨头或肩关节置换。

 

参考文献

 

1         Wang YC, Minimally invasive operation of fractures. Chinese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2002, 22:190-2

2         Lill H, Hepp P, Rose T, et al. The angle stable locking proximal-humerus-plate(LPHP) for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 using a small anterior-lateral-deltoid-Splitting approach-technique and first result. Zentralbl Chir 2004,129:43-8

3         王金武,罗丛风,孙玉强,等. 微创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5,13(14):1049-1051.

4         Krettek C, Schandelmaier P, Miclau T, et al.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asteosynthesis(MIPPO) using the DCS in proximal and distal femoral fracture. Injury 1997,28:20-30

5         Naranja RJ Jr, lannotti JP. Displaced three-and four part proximal humerus fractures: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J Am Acad Orthop Surg 2000,8:373-382

6         Lill H, Hepp P, Korner J, et al. Proximal humerus fractures: how stiff should an implant be? A comparative mechanical study with new implants in human specimens. Arch Orthop Trauma Surg 2003, 123:74-81

7         王金武,朱伟,芮碧宇,等.2007年美国第23届创伤骨科年会介绍. 中华创伤骨科科杂志,2007, 9 (12):1187-1188.

8         Gardner MJ, Griffith MH, Dines JS, et al. A minimally invasive approach for plate fixation of the proximal humerus. Bull hosp JT Dis 2004, 62:18-23.

9         Gardner MJ, Griffith MH, Dines JS, et al. The extended anterolateral acromial approach allows minimally invasive access to the proximal humerus. Clin Orthop 2005,434:123-9

 

 

(王金武,田  健,刘晓林,戴尅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