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精神分裂症

2019年06月29日 16607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种常见的病因未完全阐明的精神疾病。临床表现为知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及精神活动不协调。患者一般意识清楚,智能基本正常,但部分病人在疾病过程中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本病多在青壮年起病,病程多迁延,缓慢进展,如不积极治疗可逐渐加重或恶化,有发展为衰退的可能。部分病人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

    精神分裂症曾有过不少名称,如法国Morel(1856)描叙了一个少年发病的经过后进入了痴呆便命名为早发性痴呆(dementia praecox);德国Kahlbaum(1868)描叙了紧张症(catatonia)的病例;Hecker(1870)报告了青春痴呆(hebephrenia)的病例,当时都认为这都是不同的病;德国Krapelin(1898)根据细致观察将上述命名统一为早发性痴呆(dementia paranoides),第一次对精神疾病进行了分类。1911年瑞士精神病学家E·Bleuler通过细致的临床观察,指出本病是由于病态思维过程所导致“各种精神功能”分裂,结局并非皆以衰退为结局,首次将“精神分裂症”这一术语引入精神病学,并一直沿用至今。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年龄多集中在15~45岁年龄段。世界卫生组织(WHO)1992年公布的资料,该病时点患病率为1‰~11‰;估计全球精神分裂症的终身患病率大概为3.8‰~8.4‰。我国1982年12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精神分裂症的终生患病率为5.69‰。1994年进行的12年随访,上升为6.55‰,城市患病率高于农村,前者为7.11‰,后者为4.26‰。1978年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残疾率为1.67%。男女患病率无明显差别。

    本病相当于中医“癫病”、“狂病”,属于中医文献中的“花痴”、“心风”、“风邪”、“呆病”等范畴。癫狂病名出自于《内经》。《灵枢.癫狂》是论述癫狂病的最早专门篇章。他描述症状为:“癫疾如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甚作极,已而烦心候之于颜……”(《灵枢•癫狂》);狂疾是“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日逾垣上屋。”(《素问·阳明脉解》)。在病因病机上,《素问·奇病论》记载了:“人生而有病癫疾者,……此得之在母腹时……”,指出夲病与遗传因素有关的论点。《内经》还提出了“诸躁狂越皆于火”的火邪致病学说,创制了方剂“生铁落饮”和针灸治疗本症,首创“与背腧以手按之立快”点穴法治疗狂病的方法。《难经》提出了“重阴则癫、重阳则狂”的阴阳失调理论;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该病的病因是心虚而血气少;金·张从正的《儒门事亲》、朱丹溪的《丹溪心法》中,均提出了该病“痰迷心窍”的病因病机学说;明·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将癫、狂、痫进行明确区分;清·王清任提出了“血瘀”可致癫狂的观点,并认识到该病与脑有密切的关系,创制了“癫狂梦醒汤”的治疗该类疾病,并沿用至今。

【病因病理】

一、西医病因病理

(一)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家系调查发现:患者一级亲属中同病危险率约为4%~14%,是一般人群的10倍。若双亲均患精神分裂症,其患病危险率可高达40%。在患者的二级亲属中,患病危险率是一般人群的3倍。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双生子研究发现:单卵双生子(MZ)同病率是双卵双生子(DZ)的4~6倍。寄养子研究也同样支持遗传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母亲所生孩子与正常母亲所生子女从小寄养在一个同样的生活环境中成长,成年后其患病率仍然比正常母亲所生孩子的患病率高,说明遗传因素的影响较环境及其它因素大。

遗传因素的现代研究主要集中在精神分裂症的高发家族中寻找染色体和基因异常。其中报道较多的有第5、11、21和8号染色体的长臂及第19号染色体的短臂和X染色体。近几年第6、13和22号染色体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也引起人们的关注。

关于遗传方式有“单基因理论”和“多个致病基因的蓄积效应理论”假说。分子遗传研究方法集中在连锁分析和候选基因的研究,但至今尚无公认的研究结果。

(二)神经生化病理假设

1.多巴胺(DA)功能亢进假说  DA受体激动剂苯丙胺(amphetamine)等能升高大脑神经突触间隙DA水平,导致正常人出现妄想型精神分裂症样精神障碍,亦可使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加重;几乎所有抗精神病药物都是D2受体的阻滞剂;精神分裂症患者死后尸检发现,部分病人脑组织DA及其代谢产物高香草酸(HVA)水平增高,D2受体密度高于正常对照组。这种假说的基础是认为脑内多巴胺通路异常。

近20年来,这种假说又有所发展,认为D1受体可能与阴性症状有关,甚至有学者开始研究利用D1受体激动剂来治疗阴性症状。尽管精神分裂症的多巴胺假说在精神分裂症的生化研究中占了主导地位,但也有不少相反资料对它提出疑问,这些资料提示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是复杂的。

    2.五羟色胺(5-HT)功能异常假说  一种吲哚复合物麦角酰二乙酰胺(LSD)是抗5-HT代谢药物,能在健康人身上引起一过性类似精神分裂症的症状;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如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等除了对中枢D2受体有拮抗作用外,还对5-HT2A受体有很强的拮抗作用,能有效地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对5-HT2A受体有较高的亲和力,而5-HT神经元传递也可调节DA的激动和释放。以上研究间接提示5-HT在精神分裂症病理生理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3.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假说  中枢谷胺酸的功能降低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病理之一。放射配基结合法及磁共振波谱技术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某些区域谷氨酸受体亚型的结合力有显著变化;谷氨酸受体拮抗剂,如苯环已哌啶(PCP)可引起一系列类似精神分裂症的阳性、阴性症状和认知功能损害,而甘氨酸能增加谷氨酸受体的功能,与抗精神病药物合用能减轻精神分裂症病人的阴性症状和阳性症状等。

4.其它假说 有人提出乙酰胆碱(Ach)假说,理由是乙酰胆碱在脑区内都有抗DA能效应。多项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单胺氧化酶(MAO)活性较正常人低。有关神经肽的研究,主要涉及内啡肽、促甲状腺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胆囊收缩素、生长抑素、神经肽Y等研究,但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三)神经病理和神经发育学说

1.神经病理假说 大量研究发现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全脑体积缩小和脑室扩大。70年代以来CT、MRI、SPEC、PET技术的应用,证实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组织萎缩存在于额叶、颞叶-边缘系统及尾状核;脑室扩大,尤以侧脑室和第三脑室明显;脑血流灌注下降以额叶和颞叶明显。这些变化在精神疾病早期,甚至治疗开始之前就已经存在,提示其病因学可能是神经系统发育异常。

2.神经发育假说 精神分裂症神经发育缺陷,与母孕期病毒感染影响胎儿神经发育,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结构紊乱有关;母孕期及围产期合并症可能增加精神分裂症的易感性。如遗传因素相近,是否患精神分裂症,这些环境因素有很大的影响。

(四)其他生物学因素

精神分裂症大多在青春期前后性成熟期发病,部分妇女分娩后急遽起病、绝经期复发较高,说明内分泌在发病中的作用。部分病人存在甲状腺、性腺、肾上腺皮质和垂体功能障碍,被一些学者疑为本病的病因,但这些研究均无肯定结论。

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精神分裂症有免疫功能异常,涉及的成分有NK细胞、淋巴细胞亚群、淋巴细胞转换功能、淋巴因子、人类白细胞抗原、自身抗体、抗脑抗体、免疫球蛋白以及补体等。这些异常与家族史、内稳态紊乱、神经内分泌、神经递质变化等有联系,深入研究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其发病机制。

(五)心理社会因素

大多数患者病前性格具有孤僻、内向、敏感、多疑、好幻想、依赖性强等特点,有人称之为“分裂性人格”;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和家庭以外二方面,调查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事件明显多于一般人群,40%~80%的患者在发病前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因素。家庭成员不正常角色关系、家庭内部交流障碍诱发夲病,说明精神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中有重要意义。生活事件对精神分裂症是发病的诱因还是结果,尚无定论。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对癫证和狂证的认识置根于阴阳学说。阴阳失调是夲病的基本病因病机。故有“重阴者癫,重阳者狂”(《难经》)之说。导致阴阳失调的主要病因是先天禀赋失衡、七情内伤和饮食失节;气郁、痰浊、血瘀、火邪等是导致夲病的主要病机;该病的病位在脑,与脏腑心、肝、脾关系密切。

(一)先天禀赋失衡

夲病与遗传因素有关系。先天禀赋不足,可致脑失所养;或胎儿在母腹中受惊扰,气机升降失常,阴阳失衡,出生后或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易触发神明逆乱而引发夲病。《类经.十七卷.第六十五》在注解《素问.奇病论》中“癫疾”时说:“儿之初生,即有癫痫者,令人呼之为胎里疾者即此。”又说:“惊则气乱而逆,故气上而不下,气乱则精从之,故精气并及于胎,令子为癫痫也 ”。

(二)痰迷心窍

七情内伤可导致气机不畅,肝郁犯脾,脾失健运,痰涎内生;或思虑过度,饮食不节,损伤心脾,脾气不伸,运化无权,而生痰浊。痰气郁结,蒙蔽心窍,或痰随气火,逆乱神明,可致癫狂症。《丹溪心法》说“癫属阴,狂属阳,痰多喜而狂多怒……大多因痰结于胸之间。”《儒门事亲》也阐述了该种观点:“肝屡谋,肝屡不决,屈无所伸,怨无所泄,心血日涸,脾液不行,痰迷心窍则成风”。

(三)气血失调

清代王清任明确提出了气血凝滞学说,如“癫狂一症,乃气血凝滞,脑气与脏腑气不接,如同做梦一样。”七情所伤,气郁渐致血凝,气血凝滞于脑,可致神明逆乱,导致癫狂。气郁日久可致心脾受损,气血亏虚,心神失养,神不守舍,乃致癫症。虞搏《医学正传》有“大抵狂为痰火实盛,癫为心血不足,多为求望高逐不得志者有之”的看法。

(四)火热过亢

金元四大家之一,刘元素发挥了《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燥狂越,皆属于火。”的理论,强调癫狂是由火热过亢而引起,并指出“多喜为癫,多怒为狂。然喜为心志,故心热甚多喜而为癫;怒为肝志,火实克金不能平木,故肝实多怒而为狂”。“学詈不避亲疏,喜笑恙怒而为狂,本火热之所生也。”七情损伤,气郁化火,火郁结于内,扰乱脑神,或煎熬津液为痰,痰热壅盛,心窍受阻,而成癫狂。

【临床表现】

一、精神症状

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精神症状,绝大多数都是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出现,病人无明显智能障碍,缺乏自知力。起病多较隐袭,急性起病者较少,病中可出现各种精神症状。

(一)阳性症状群(positive  symptoms)

1.幻觉

精神分裂症的幻觉体验可以是十分逼真、生动,也可以是朦胧模糊的,特点为内容荒谬,脱离现实。有时可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内容固定。幻觉能影响患者的思维、行为,使患者做出一些违背本意、不合常理的事情。最常见的有幻听,主要是言语性幻听,其内容可以是争论性的,或评论性的,也可以是命令性的。幻听还可以以思维化声的形式表现出来。

幻视也不少见。有时可出现幻味、幻触、幻嗅,或假性幻觉。可有人格解体综合症.

2.妄想

妄想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可成为部分病人的突出症状。它具有内容离奇,逻辑荒谬,发生突然,涉及范围不断扩大,或妄想具有特殊意义。妄想内容与患者的文化背景、教育程度有一定关系。患者往往不愿意主动暴露、企图隐蔽等特点。原发性妄想对诊断精神分裂症具有特殊意义。临床以关系妄想、被害妄想和影响妄想(被控制感)及被洞悉感最常见。其它多见的妄想还有释义妄想、嫉妒或钟情妄想、非血统妄想等等。影响妄想和被洞悉感是诊断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妄想可逐渐形成,或继发于幻觉、内感性不适和被动体验等。

3.思维联想和逻辑性障碍  

思维联想过程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是精神分裂症最具特征的障碍。这种障碍在与患者的交谈过程中可发现语言忽视常规修辞、逻辑法则,言语不流畅、不完整等。可表现为思维散漫、思维破裂,甚至思维不连贯。也可表现为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语词新作等。有时患者出现逻辑倒错性思维、诡辩症、矛盾思维等。有的患者可以在无外界因素影响下,出现思维中断、思维被夺、强制性思维(思维云集)、思维插入等。

4.情感障碍  

急性期情感障碍的阳性症状表现为情感反应与环境不协调,与思维内容的不配合等,如情感倒错,矛盾情感等。

5.行为障碍  

患者可表现出吃一些不能吃的东西(意向倒错),可对一些事物产生对立意向(矛盾意向),或顽固拒绝一切(违拗),或机械地执行外界任何要求(被动服从),机械的重复周围人的语言或行为(模仿语言、模仿动作)。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所给予的姿势不动(腊样屈曲)等紧张性状态。有时可出现突然、无目的的冲动行为,称之为紧张综合征。

6.内向性思维  

是精神分裂症的经典症状,主要表现为患者分不清主观思维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界线,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主观世界里,表现出明显的脱离现实。

(二)阴性症状群(negative symptoms)

1.思维贫乏  

患者表现为语言简短、内容贫乏、缺乏主动言语、应答反应时间延长等。

2.情感淡漠  

该症状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轻者情感平淡,重则情感淡漠,还可发展到情感迟钝。患者表现出对自己及周围环境的变化漠不关心,表情呆板、自发动作减少、缺少肢体语言等。

3.意志减退

较常见的症状之一。病人表现活动减少,缺乏主动性,行为被动、退缩,生活懒散,随遇而安。对自己的现在和未来均无任何计划、打算。

(三)认知功能障碍

认知功能障碍是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症状,由于认知功能障碍可表现为注意分散、注意转移困难和选择注意障碍,工作记忆障碍,执行功能障碍等。认知功能障碍往往导致患者独自生活,从事工作和适应社会环境方面面临困难。

(四)攻击敌意

精神分裂症的攻击敌意行为多继发于幻觉妄想,精神分裂症急性期较常见。可表现为伤人毁物,或自伤。

(五)情感症状

精神分裂症的情感症状除阴性症状和阳性症状外,抑郁和焦虑情绪也较常见,它可出现在精神分裂症早期、发病期和恢复期。

一、西医诊断要点

(一)早期诊断

疾病早期,患者所表现的症状不典型、不充分,判定有较大困难。患者多数为20岁左右隐匿起病,急性发病者较少。早期症状表现为不能用其它原因解释的个性方面的改变,情感平淡或不协调,零星的行为异常,或类似神经症的某些症状等。这种变化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随着疾病的发展,精神症状也逐渐明显。

符合精神分裂症的各项诊断标准,但符合症状标准的持续时间不到1个月者,诊断为分裂样精神病(schizophreniform psychosis)。

(二)诊断标准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

1.症状标准 至少下列有2项,并非继发于意识障碍、智能障碍、情感高涨或低落,单纯型另有规定:

(1)反复出现的言语性幻听。

(2)明显的思维松弛、思维破裂、言语不连贯,或思维内容贫乏。

(3)思维被插入、被撤走、被播散、思维中断,或强制性思维。

(4)被动、被控制,或被洞悉体验。

(5)原发性妄想(包括妄想性知觉,妄想性心境)或其他荒谬的妄想。

(6)思维逻辑倒错、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或语词新作。

(7)情感倒错,或明显的情感淡漠。

(8)紧张综合征、怪异行为,或愚蠢行为。

(9)明显的意志减退或缺乏。

2.严重程度标准 自知力障碍,并有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或无法进行有效交谈。

3.病程标准

(1)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程度至少已持续1个月,单纯型另有规定。

(2)若同时符合分裂症和心境障碍的症状标准,当情感症状减轻到不能满足心境障碍症状标准时,分裂症状需继续满足分裂症的症状标准至少2周以上,方可诊断为分裂症。

4.排除标准 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排除精神活动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尚未缓解的分裂症病人,若又患本项中的前述两类疾病,应并列诊断。

二、中医诊断要点

(一)辨癫狂

癫证属阴,多虚证,与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相类似;狂证属阳,多实证,多见于精神分裂急性期,与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相类似。二者可互相转化,夹杂出现,故又有虚实夹杂证。癫证与狂证可相互交叉,或重叠出现。

(二)辩郁证与癫证

郁证多见情绪抑郁,烦躁不宁,心悸失眠,胸闷胁胀,或咽中如有物梗塞,吐之不出,自制力差,但神志尚清。癫证多见表情淡漠,喜怒无常,言语紊乱,或见痴呆等症。癫证一般失去自制力,神志紊乱。

(三)辨病位

本病是脑神功能失调一类疾病。病位多涉及到心、肝、胆、脾。病变在心则自言自语,妄见妄闻,神思恍惚,心悸易惊,夜寐多梦;在肝则情绪不稳,喜怒无常,时而抑郁,时而刚暴,甚至冲动毁物,外跑伤人,骂詈狂叫,不避亲疏;在脾则病程日久,面色胱白,自言自语,呆滞,生活懒散,肢体倦怠,喜静恶动;在胆则易惊胆怯等。

(四)辨病性

病初多邪实,气滞,火盛,痰壅,血瘀;病中后期则虚实夹杂,或正虚,气、血、津液亏虚,或兼痰气郁结,血凝脑神。

三、鉴别诊断

(一)器质性精神障碍:

与精神分裂症不同的是,器质性精神障碍的精神症状表现是器质性损害的结果。起病的缓急、症状的昼轻夜重,意识障碍、智能障碍、记忆障碍,可作为鉴别诊断的重要参考;原发性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异常可作为鉴别的主要依据;器质性疾病的精神症状与器质性疾病同步消长。

(二)心境障碍:

躁狂和抑郁发作均可出现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等。心境障碍患者以情绪症状为主要表现,精神症状是在心境障碍的基础上产生。患者与外界接触相对较好,情感与自身思维、行为较协调。二者的病史、病程与转归不一样,可作为鉴别诊断参考。

(三)神经症:

精神分裂症早期可表现为某些神经症症状,但神经症患者的现实检验能力完整存在,自知力充分,主动寻求和配合治疗。神经症患者不具备分裂症的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异常的特征。仔细追朔病史,详细了解病情,追踪观察有益于进一步鉴别诊断。

【治疗】

一、治疗原则

目前主要是对症治疗和预防复发。治疗力求系统规范、早期、足量、足疗程的“全病程治疗”。

急性期治疗:以抗精神病药为主,治疗的主要目的是缓解精神分裂症主要症状,为恢复社会功能和回归社会做准备;应注意预防自杀及防范危害社会的冲动行为发生;配合中药治疗的目的是增加疗效和治疗谱,把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减低到最低程度;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一般从小剂量开始,10天至两周内加至治疗剂量。治疗时间不少于4~6周。电针治疗对部分幻觉及控制阴性和阳性症状有效,配合中医药治疗,能减少西药用量,改善部分精神症状,以及抗精神病药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

恢复期治疗:是防止已恢复的症状反复,或进一步提高控制症状的疗效,促进病人恢复社会功能,回归社会;同时可控制和预防精神分裂症后抑郁和强迫症状。治疗药物仍用原有效药物、有效剂量巩固治疗,疗程一般3~6月,配合中医中药治疗可进一步提高和巩固疗效,治疗遗留症状和各种伴发症状,消除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维持期治疗:主要目的是预防复发,进一步缓解症状;进一步提高药物维持治疗的依从性;帮助患者或家属应对社会或躯体应激,恢复社会功能。症状缓解后根据个体及所用药物情况,确定是否减少剂量。减量应逐步渐少,剂量大约是治疗量的1/4~2/3。维持治疗时间约2~5年。病人系反复发作或慢性阶段,应进一步控制症状,提高疗效。可采取换药、加量、合并治疗的方法。服药时间可能更长。对恢复期或慢性阶段的病人,配合中医中药治疗,采用心理社会康复措施,对预防精神分裂的复发和提高病人社会适应能力十分重要。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应重新审定诊断、既往用药史及有关影响因素,考虑用药个体化,必要时测定血药浓度,重新制定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应遵从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癫症以理气化痰为基本治疗原则,若初病体实可考虑用攻逐法,荡涤痰浊;或用开窍法,温通豁痰。病久正虚,则应养血安神,补养心脾的治法,但仍需考虑气郁痰结的一面。如伴有瘀血内阻,又当活血化瘀。狂症治则以降火豁痰以治标,调整神明以治本,为其基本治法。初起邪实为主,涤痰降火,日久邪热伤阴,瘀血阻络,气阴两虚或虚实夹杂,可滋阴降火,活血通络。可配合针灸等治疗方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分裂症,可以贯穿在治疗的全过程,对提高临床整体疗效,减少抗精神病药副反应及预防复发具有较明显的优势。

二、西医治疗

(一)药物治疗

1.经典抗精神病药

又称神经阻滞剂。主要通过阻断D2受体起到抗幻觉、妄想的作用,对阳性症状的疗效较好。按照抗精神病药临床特点分为高效价和低效价两类。前者以氯丙嗪为代表,镇静作用强,抗胆碱能副反应明显,对心血管及肝功能影响较大,锥体外系副作用较小。后者以氟哌啶醇为代表,抗幻觉、妄想作用较强,镇静作用弱,锥体外系副作用明显,对心血管及肝功能影响较小。注射剂可用于口服药物不合作病人;长效剂适应于慢性病人的维持治疗。

常用经典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剂量是:氯丙嗪、奋乃静、氟哌啶醇、舒必利。常用长效抗精神病药有肌肉注射剂哌普噻嗪棕榈酸酯、氟奋乃静葵酸酯、三氟噻吨葵酸酯、氟哌啶醇葵酸酯;口服长效剂五氟利多。

2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目前称为新一代抗精神病药)

①80年代以后陆续出现了新一代抗精神病药,代表药物有:氯氮平、利培酮、帕利哌酮、奥氮平、喹硫平、齐拉西酮、阿立哌唑、哌罗匹隆等。主要通过平衡阻断5-HT2和D2受体起到治疗作用,称多巴胺-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SDAs),对中脑边缘系统的作用比纹状体作用更具选择性,不但对幻觉、妄想等阳性症状有效,对情感淡漠、意志减退等阴性症状以及认知功能改善也有一定疗效,副作用较经典抗精神病药小,安全性较高。因氯氮平易引起粒细胞缺乏症,临床应用应谨慎。

②对于服药困难或不愿服药者有新一代长效注射剂:利培酮注射剂(恒德)25mg*瓶/盒,帕利哌酮注射剂0.75ml:75mg/支、1.5ml/150mg/支,常可以每半月或一月注射一次。

(二)电抽搐治疗

电抽搐治疗适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极度兴奋、躁动,特别是有冲动伤人、毁物、自伤自杀或外出或拒食、违拗或木僵的患者。对某些阳性症状丰富,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不能耐受药物治疗的患者,亦可并用电抽搐治疗。一般每疗程10~12次。改良式ECT(MECT)即无痉挛电休克,克服了病人恐惧、家属不愿接受的缺点,较传统ECT副作用轻。

(三)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精神分裂症治疗的一部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心理治疗的方法,有利于患者改善精神症状,恢复自知力,增加治疗的依从性,降低复发率,改善家庭成员间的关系,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需要,促进患者恢复社会功能。行为治疗有助于纠正患者的某些功能缺陷,提高人际交往技巧,宣泄不良情绪,恢复学习或工作能力,全面达到社会康复。

不同时期的心理治疗方法的选择有所侧重。急性期多采取支持性心理治疗;恢复期心理治疗侧重集体心理治疗、心理咨询与技能训练、认知治疗、家庭治疗、行为治疗。慢性期以行为治疗、集体心理治疗、工娱治疗和支持心理治疗为主。

三、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癫症

(1)痰气郁结

证候  表情淡漠、神志呆钝,忧虑多疑,自语或不语,出言无序,喜怒无常,秽洁不分;胸闷叹息,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而腻,脉弦细或弦滑。

治法  理气解郁,化痰开窍。

方药  顺气导痰汤(《李氏医鉴》)加减  陈皮、茯苓、半夏、甘草、胆南星、枳实、木香、香附、郁金、菖蒲、苍术。气郁较著,加沉香、川朴、佛手理气开郁;痰气郁结加控涎丹祛痰逐饮;痰浊壅盛,形体壮实,暂用三圣散,涌吐风痰;痰迷心窍,可用苏合香丸,芳香温通开窍;痰郁化热,黄连温胆汤加白金丸,清热化痰。

(2)气虚痰结

证候  情感淡漠,或忧虑少语,傻笑自语、甚则目瞪若呆,妄闻妄见;面色萎黄,便溏溲清。舌质淡,舌体胖,苔白腻,脉滑或脉弱。

治法  益气健脾,涤痰宣窍。

方药  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涤痰汤(《济生方》)加减 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半夏、胆星、枳实、橘红、石菖蒲、竹茹,加生姜;加远志、郁金,理气化痰开窍;兼脾湿,加苍术、厚朴,燥湿运脾;兼气血瘀结,加桃仁、红花、丹参、水蛭活血化瘀。若症状较重,加服苏合香丸。

(3)心脾两虚

证候  神志恍惚,言语错乱,善悲欲哭,心悸易惊;夜寐不安,食少倦怠。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无力。

治法  健脾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  养心汤(《证治准绳》)加减,或送服越鞠丸(《丹溪心法》),炙黄芪、白茯苓、茯神、半夏曲、当归、川芎、炙远志、肉桂、柏子仁、酸枣仁、北五味子、人参、炙甘草;加生姜、大枣;合苍术、香附、炒山栀、神曲。心神失宁较著者,加龙齿、磁石镇心安神;兼有血瘀,加丹参、红花、当归、地龙化瘀;病久脾肾阳虚,加附子、肉桂、仙茅、仙灵脾、巴戟天温补脾肾。

2.狂证

(1)痰火扰神

证候  彻夜不眠,头痛躁狂,两目怒视,面红目赤,甚则狂乱莫制,骂詈毁物,逾垣上屋,高歌狂呼。舌质红绛,苔黄腻或黄燥而垢,脉弦大滑数。

治法  镇心涤痰,泻肝清火。

方药  生铁落饮(《医学心悟》) 天冬、麦冬、贝母、胆南星、化橘红、远志肉、石菖蒲、连翘、茯苓、茯神、玄参、钩藤、丹参、朱砂,用生铁落煎熬3小时,取此水煎药服。痰火壅盛,合礞石滚痰汤,泻火逐痰,再用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肝胆火盛,可用当归龙荟丸泻肝清火;阳明腑实加大承气汤;胃肠实火,热蒸伤阴,加生石膏、知母、天花粉清热生津;心烦不寐,可用温胆汤合朱砂安神丸,化痰清热。

(2)火盛伤阴

证候  狂病日久,病势较缓,有疲惫之象。时而烦躁不安,时而多言善惊,恐惧不安;形瘦面红,心烦不寐,口干唇红。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  滋阴降火,安神定志。

方药  二阴煎(《景岳全书》),或合用定志丸(《千金》) 生地黄、麦冬、酸枣仁、生甘草、黄连、玄参、茯苓、木通、灯心草;合人参、茯神、石菖蒲、远志、甘草调理。痰火未清,加胆南星、竹茹、天竺黄清热化痰;阴虚较著,加龟甲、阿胶、白芍滋养阴液;虚火旺盛,加白薇、地骨皮、银柴胡清虚热。

(3)气血瘀滞

证候  躁扰不安,少寐易惊,恼怒多言,言语支离,甚则登高而歌,或妄闻妄见;面色暗滞,胸胁满闷,头痛心悸。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数或细涩。

治法  理气解郁,疏瘀通窍。

方药  癫狂梦醒汤(《医林改错》)加减  桃仁、柴胡、香附、木通、赤芍、半夏、大腹皮、陈皮、桑白皮、青皮、苏子、甘草;加红花、丹参、郁金、石菖蒲、琥珀粉、大黄。本症亦可用血腑逐瘀汤(《医林改错》),或桃仁承气汤(《伤寒论》)治疗。血瘀较重可送服大黄蜇虫丸;兼心肝瘀火,加木通、丹皮、栀子、黄芩清火;兼痰热,加胆南星、天竺黄、贝母、礞石清热豁痰;兼阳虚,加干姜、附子助阳温经。

(二)针灸治疗

1.体针:取穴原则以辨证取穴为主,亦可对症取穴。常用俞穴有听宫、耳门、听会、中诸、赞竹、鱼腰、大椎、陶道、十宣、涌泉、人中、曲池、关元、百会、印堂、三阴交、哑门、太阳等。

(1)癫病:①中脘、神门、三阴交;②心、肝、脾腧,丰隆。针法平补平泻。两组穴位交替治疗。

(2)狂证:①人中、少商、隐白、大陵、丰隆;②风府、大椎、身柱;③鸠尾、上脘、中脘、丰隆;④人中、丰府、劳宫、大陵。四组穴位交替选取治疗,针用泻法。

2.耳针  取穴原则是对症取穴和辨证取穴。常用俞穴有心、肝、胃、神门、肾、枕、额。幻听取:①脑点、皮质下、外耳;②神门、阳维、内耳,两组交替应用。每次取穴2-3穴,耳针刺或耳穴上贴敷王不留行、埋磁珠、埋耳环针等方法。

(三)单味中药和中成药治疗  ——注明简单用法、适当减少罗列药品、注意疗效

1.单味中药:曼陀萝(洋金花)、马桑寄生马桑、马前子、何首乌、夜交藤、大戟、黄芫花、蛤蟆三七、铁包金、牛角、大黄、羊角、地龙、珍株母等。

2.中成药:舒血宁、败酱片、神康宁、牛黄清心丸、清心滚痰丸、朱砂安神丸、磁朱丸、礞石滚痰丸、牛黄宁宫片。

(1)舒血宁  适用于血瘀证者,2片/次,3次/日。

。。。。。。。。。。。。。。。。。。。。。。。。。。。。。。。。

【预防与调护】

一、预防要点

预防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应从心理卫生科普宣传着手,重点做好高危人群的心理健康保健与遗传咨询工作;加强孕娠期保健,减少各种可能造成发病的因素。

精神分裂症病程大多呈慢性,或慢性反复发作,其中部分病人可出现衰退。一般起病较急,有明显的诱因,病前无缺陷,无家族史者,预后较好;反之,预后较差,阴性症状严重程度及心理因素也可影响预后。因此,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争取完全缓解,避免不良因素的影响,是争取良好预后,维持治疗是防止复发的重要因素。

二、调护要点

1.确保病人安全  急性期病人,应防止冲动、伤人、毁物、自伤自杀的行为发生,缓解期病人由于抑郁也可能产生自杀等,应引起高度关注。

2.防止藏药行为  必须保证病人按医嘱服药。在家中药物应由家属保管,防止吐药和藏药行为,尤其是积存药物,伺机吞服等现象,避免意外事故发生。

3.保持病人清洁卫生,合理饮食  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要定期清洁、更衣、理发、修面、剪指甲;合理安排饮食,既要保证病人营养物质的摄入,又要避免暴饮暴食,同时要注意药物引起的吞咽障碍。

4.保证充足睡眠  保持环境安静,按时作息,防止夜间病人发生意外,必要时根据医嘱用药物诱导入睡。

5.心理护理  根据病人不同的心理状态,做好心理安慰与指导,建立良好的医护关系;合理安排好工娱活动及健康教育。

三、预后

1、病前性格外向者预后较好,2、有明显诱因者预后较好,3急性起病者预后较好,4、临床不典型者预后较好,5、情感丰富者预后较好,6、治疗及时合理者预后较好,7、有良好护理照顾者预后较好。与以上情况相反者预后差。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