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肿瘤腔镜手术需着力规范和患者获益

2018年07月24日 4676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本报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科李心翔

记者从日前举办的第三届全国肿瘤外科腔镜技术高峰论坛上获悉,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腹腔镜手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腹部、胸部、头颈等多个脏器的肿瘤根治术,并成立了多科协同的腔镜平台,给肿瘤外科领域微创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与会专家认为,腔镜技术的发展不能只停留在炫技层面,而应聚焦如何在干净切除肿瘤的基础上,提高患者生存获益和较好的生活质量。

“腔镜手术以其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手术视野宽、病人痛苦少等诸多优势,已经成为肿瘤根治的重要手段,来自国内外的权威研究数据表明,对于某些肿瘤领域,腔镜甚至可以获得比开放手术更佳的疗效。”大会主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吴炅教授表示,“自2015年肿瘤医院成立腔镜平台以来,推动了医院腔镜技术的进步,提升肿瘤外科腔镜技术的规范化、协作化水平,使更多肿瘤患者获益。”

以肿瘤医院大肠外科为例,腹腔镜专业组肠癌患者的腔镜手术所占比例达到90%左右,特别对于是一些超低位肠癌患者,通过腔镜手术,可以在切除病灶的同时,成功保留肛门,获得比开放手术更佳的预后。

论坛上,大会执行主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科副主任李心翔教授展示分享了一例“腔镜下经肛拖出直肠切除及无成角吻合技术”治疗的病例。在常规的腔镜下直肠根治术中,这项国际首创的腔镜技术突破切割器械的限制,消除器械切割造成的“猫耳朵”,降低了吻合口瘘的隐患,同时有利于精准判断肿瘤下切缘,对于直肠癌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后肿瘤退缩的患者,尤其有效。

李心翔教授介绍,近年来的诸多研究结果显示,腔镜手术完全可以实现与外科手术一样的切除效果,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该将更多的注意力投注在患者的长期疗效和生存质量,而非止步于“切干净”的初期阶段。

“当前的腔镜手术通常遵循 ‘先平面、后血管,先结扎动脉、后结扎静脉’的手术顺序,这种方式在便捷性上有明显优势,然而却增加了癌细胞血行转移的风险,为患者的长期生存带来隐患”,李心翔教授说,“相比于手术时间,患者的‘远期疗效’永远是第一位的,肿瘤医院在国际首创‘先结扎静脉、后结扎动脉,先血管、后平面’的腔镜手术理念,依托既有腔镜平台,将‘无瘤’理念贯彻的更为彻底,更大程度降低了肿瘤的复发转移风险。”

据悉,腔镜平台整合了医院大肠外科、胃外科、胸外科、头颈外科、妇瘤科、胰腺外科、泌尿外科、肝外科16位中青年腔镜专家,大家能够各施所长,对于一些疑难病例,可群策群力实现1+1>2的效果,有力推动腔镜技术的规范。李心翔教授介绍,在肿瘤医院多学科综合诊治团队的支持下,腔镜手术在中晚期患者的治疗中也能“大显身手”。例如,对于50%以上的肠癌肝转移患者,其肝转移病灶可在腔镜下完全切除,而且首次选择腔镜切除肝转移灶的肠癌患者,在后续可能的复发病灶应对方面,比选择开放手术切除更有优势,可实现多次手术根治。

据了解,一般认为T4期结肠癌通常病灶较大,手术切除时间较长,中转为开腹手术的比例较高,术中和术后并发症高,根治性切除率可能相对偏低,相应的也带来了对远期生存率的担忧。NCCN结肠癌指南中将腹腔镜辅助T4期结肠癌手术适应症只局限在临床研究中。但在既往关于腹腔镜结肠癌手术的大型临床研究中都包括了相当量的T4期结肠癌。既往小样本的回顾性研究认为T4期结肠癌腹腔镜手术是安全可行的,手术中转率在7.1~24.7%之间,3年总体生存率在80.5~82.0%之间,与开腹手术组没有显著学差异。

事实上,在我国临床实验中腹腔镜治疗T4期结肠癌,特别是T4a期结肠癌在临床中是广泛开展的,但一直没有循证医学的证据。为此,肿瘤医院正在进行的一项关于T4期肠癌腔镜术后疗效的前瞻性、多中心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共有全国26家知名医院参与,计划纳入957例病例。该研究将对这些患者的远期生存和生活质量进行为期5年的追踪分析,并形成综合的数据报告。届时该研究结果将填补中国肠癌腔镜治疗领域对T4期肠癌的研究空白,同时为世界的肿瘤腔镜治疗指南提供中国数据。“更重要的是,这将为我们日常临床工作中开展的腹腔镜手术提供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规范临床实践,更加关注患者的远期疗效和生存获益。”李心翔教授强调。

据悉,肿瘤医院腔镜平台还先后开设多场专业讲座,院内外近200名医师先后在医院腔镜平台接受专业腔镜知识和技术的训练。平台正陆续推动对住院医师和进修医师的腔镜训练,着力把肿瘤医院建成全国领先肿瘤专科腔镜培训基地,把肿瘤腔镜技术和肿瘤规范治疗理念惠及更多医院。

(王懿辉、王广兆)

转载自 CCMTV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