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清除幽门螺杆菌就不会得胃癌了吗?

2020年11月19日 8491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2018年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每10万人中将近29人发病,其中我国男性胃癌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列第2位,女性胃癌发病率列第5位,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健康。人们一直在探索寻找胃癌发病的原因。生活方式、环境和遗传等因素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很多因素常常不可控。随着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的深入,研究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发生的环境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幽门螺杆菌列为I类致癌原。胃癌最常见的是肠型胃癌,其发生模式:正常胃黏膜→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目前已经获得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可。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均会引起不同程度的慢性活动性胃炎,在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肠型胃癌发生中起关键作用。2014年“幽门螺杆菌胃炎京都全球共识报告”提出:所有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均应接受根除治疗,除非有限制因素考虑。日本学者期望到2030年明显降低胃癌发病率,甚至提出随着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日本将消除胃癌。

       这种热情和理想与现实是有差距的,而且,会让一些人们认为,清除了幽门螺杆菌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关系不是充分必要条件。不是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就容易患胃癌,而是,大部分胃癌患者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高发地区并不意味着胃癌高发,例如非洲和部分亚洲国家(例如印度和孟加拉)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很高,但是胃癌并不高发。印度南部的胃癌发病率为北部的4倍,可能与南部人群以大米、鱼类为主食,吃新鲜蔬菜少,吃腌制食品、辛辣食物、高温食品、烟熏制食品及过量香料,而印度北部人群以面食及素食为主,摄入较多水果、姜黄和大蒜。而在韩国、日本和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和胃癌发生率具有极强的相关性。因此,很多其他因素影响胃癌的发生,如当地幽门螺杆菌的菌株毒性、遗传基因和其他环境因素等。治疗幽门螺杆菌是目前预防胃癌最重要的可控危险因素,强调可控性是最有说服力的。

       胃癌患者的胃部菌群与健康人群显著不同,菌群失衡可能与胃癌发生有关。Uemura等对1526例日本患者进行了为期7.8年的随访研究,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中仅2.9%发生了胃癌。2014年,Ford等研究显示,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每15个中国人可有1人获益,而对于西方胃癌低危人群则每125人可获益1人。因此,胃癌是生活方式、宿主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幽门螺杆菌可能只是众多帮凶之一。近几年大家关注到根除幽门螺杆菌后胃癌的特征变得更为不典型或者更为隐蔽,因此对于已经明确诊断萎缩性胃炎的,应当严格按照规范定期进行胃镜精查,力争做到早期发现病变,早期治疗。

参考文献:

1.张澍田,程芮。从不同角度看幽门螺杆菌.中华内科杂志,2018,57(6):389-392.

2.胡伏莲。从整合医学角度诠释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原则和策略.中华医学杂志,2019,99(20):1521-1522.

3.王炯,郭庆红,姬瑞等.幽门螺杆菌阴性胃癌的研究现状与思考.中国全科医学,2020,23(2):198-203.

4.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胃肠病学,2017,22(6):346-36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