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孩子头痛,及时治疗很关键!

2019年01月14日 5444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偏头痛是神经内科较为常见的疾病,临床以单侧或双侧头痛反复发作为主要特点。儿童偏头痛与成人相比有哪些特点?诊断标准[是什么?如何进行治疗?

偏头痛是神经内科较为常见的疾病,临床以单侧或双侧头痛反复发作为主要特点。偏头痛发病机制复杂,主要分为血管源性学说及神经源性学说两大类。我国儿童偏头痛发病率为2%~10%,造成患儿情绪低落,学习成绩及生活质量均受到影响。

儿童偏头痛与成人相比有以下特点

①多数患儿有家族史;

②发作时间较短,成人发作一般持续4-72 h,儿童偏头痛常常持续2-48 h,有些患儿仅持续1 h;

③偏侧疼痛的特点不明显,成人偏头痛75%~91%约为偏侧,但儿童中发生率仅25%~66%,常见的部位依次是额部、双侧及一侧额颞部;

④搏动性、中、重度疼痛等特征不明显,可能与儿童不能准确描述有关。

儿童偏头痛的诊断标准

儿童偏头痛已逐步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国际头痛协会(IHS)于2004年重新修订儿童偏头痛诊断标准,常见有无先兆型和先兆型。

1、无先兆型:

A、最少有5次发作满足以下B-D条件;

B、头痛发作持续时间通常为1-72小时;

C、头痛至少包括下面2点:双侧,偶尔是单侧,以额颞叶为主(枕部少见);搏动性;头痛程度为中度或重度;平时轻微活动会加重头痛或头痛时会尽量避免这类活动(如步行);

D、最少含有以下条件之一:恶心或(和)呕吐;畏光和声音恐惧症(可以由行为推断出来);

E、排除引起该临床表现的其他疾病。

2、先兆型:

A、最少有2次发作满足条件B。

B、典型的先兆特点如下:1)可逆的视觉,感觉或语言障碍,或任一组合,无活动受限。2)同侧或双侧视觉障碍(包括闪烁的光、线等阳性特征或失明阴性特征),或单侧感觉症状(包括如坐针粒等阳性特征或麻痹感等阴性特征),或任一组合。3)最少包括以下条件之一:最少一种症状缓慢发展超过5分钟或不同的症状同时(连续)发生;每个症状持续至少5分钟,最长不超过60分钟。4)在先兆期或先兆后60分钟内发生的症状均要满足无先兆型的诊断条件。

C、排除引起该临床表现的其他疾病。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与成人相同,儿童和青少年偏头痛可仅在急性发作时治疗,也可每日常规服药以预防偏头痛的频繁发作。

发作期治疗

急性发作的治疗原则

美国神经病学会(AAN)治疗指南推荐的急性偏头痛的一般治疗原则包括:

1、迅速控制发作,药物作用持久无复发;

2、恢复患者的器官功能;

3、限制后备和急救药物的使用;

4、使自我护理最优化并减少其后对资源的使用;

5、保证整个治疗的效价比不良反应最少或无不良反应。

非甾体类抗炎药

非甾体类抗炎药是传统上控制偏头痛急性发作的一线用药,主要有布洛芬(10 mg/kg)和对乙酞氨基酚(15 mg/kg)[4]等。此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主要用于某些轻、中度头痛的治疗。

麦角碱类药物

麦角碱类药物主要作用于5-HT受体,获得抗偏头痛作用。麦角胺咖啡因(含酒石酸麦角胺1 mg,咖啡因100 mg)为传统治疗偏头痛药物,常用于严重的偏头痛。急性发作时,立即口服1~2片,若0.5 小时后不见效,可再服 1~2 片,<6片/日,儿童酌减。通常开始剂量失败后,以后增补也常无效。为了避免“麦角胺头痛”,每周使用≤2 天。不良反应包括常见的手、趾、脸部麻木和刺痛感,脚和下肢肿胀(局部水肿),肌痛,肠绞痛,腹泻,严重者可产生精神错乱,可发生麦角胺依赖性头痛。

5-HT1B/1D受体激动剂

研究表明,5-HT受体激动剂能够降低治疗成本,减少偏头痛所带来的劳动能力下降,提高工作效率。年长儿可用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舒马曲坦supatriptan)喷鼻剂5~20 mg,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味觉异常。

神经安定剂

对头痛不严重而恶心呕吐突出者适用。如灭吐灵、吗丁琳、及冬眠灵,但要注意灭吐灵的锥体外系反应及冬眠灵的体位降压作用。泰必利能阻断疼痛冲动经脊髓丘脑束的网状结构传导,具有良好的止痛作用,有思睡、头昏、乏力偶有胸闷、兴奋、过敏疹等副作用。

扩血管药物

如经检查有脑血管痉挛者,需加用扩张血管的药物如地巴唑、烟酸等。

预防性治疗

偏头痛预防性治疗的目的和一般原则是:

1、减少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减轻严重程度改善对急性发作期治疗的反应;

2、改善器官功能,减少病残率;

3、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钙通道阻滞剂

钙通道阻滞剂能阻止钙离子内流,从而抑制脑血管痉挛,此外它还具有抵制血小板聚集和抵制一释放等作用,因而可预防偏头痛的发作。效果最好的是氟桂利嗪,其作用是阻滞儿童偏头痛发作初期的颅内血管收缩,纠正缺血缺氧状态,并能缓解或消除继发性的颅外血管扩张。常见不良反应为镇静、体重增加、抑郁等。

5-HT受体拮抗剂

包括赛庚啶等。赛庚啶广泛用于儿童偏头痛的预防和治疗,常见不良反应有嗜睡、口干、乏力、头晕、恶心等。

β-受体阻断剂

普奈洛尔可阻断脑血管壁上β型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兴奋而防止脑血管扩张,对预防偏头痛有肯定效果,β受体阻断剂是最早使用的预防用药之一。普奈洛尔能降低交感神经功能、调节血小板聚集力和5-HT的再摄取,明显减轻头痛的严重性,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充分发挥效果。大多数小儿耐受良好。常见不良反应为困倦、胃肠道不适、体重增加,失眠、头晕、心动缓慢及低血压。支气管哮喘、心源性休克、心脏传导阻滞(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重度或急性心力衰竭、窦性心动过缓者禁忌。

抗抑郁药

阿米替林为三环类抗抑郁药,很久之前就用于偏头痛及紧张型头痛的预防治疗,其作用抑制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对 5-羟色胺再摄取的抑制更强,镇静和抗胆碱作用亦较强 。严重心脏病、癫痫、青光眼、尿潴留、甲状腺功能亢进、肝功能损害禁忌。<6岁儿童禁用。

抗癫痫药

托吡酯、丙戊酸、左乙拉西坦以及苯巴比妥、苯妥因、加巴喷丁及卡马西平均可用于预防偏头痛发作。丙戊酸的预防作用是通过抑制相关皮质活动、血管周围副交感神经活动及三叉神经核尾部活动,加强GABA合成及阻断其降解;也可能是降低疼痛感觉性神经传导或抑制神经源性炎症起作用的。可全面减少MG频率、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而尤其适用于普通型MG。托吡酯还用作转化型的添加治疗。双丙戊酸钠是目前FDA指定的偏头痛预防用药,该药在减少偏头痛发作方面疗效显着,病人对该药的治疗量一般可耐受,不存在剂量递增的过程,但对有肝病史或肝功能异常的病人应慎用。

其他

新型的精神安定剂如泰必利,其机制是利用其抗多巴胺的活性对丘脑中枢起作用。推荐剂量50~100 mg/次,2~3次/日 ,最大量 ≤600 mg/日。不良反应可有轻微头晕、无力、嗜睡、恶心和呕吐。肉毒毒素A局部注射、辅酶Q10、大剂量维生素B2等也可用于偏头痛预防治疗。但是这些治疗尚缺少循证医学充分支持。

非药物治疗

1.轻症患者祛除可能的诱因,给予相应的心理调适、调整生活方式后,常无需药物治疗,头痛症状即能缓解。

2.生物反馈疗法是一种自我调节方法,可减轻应激反应,尤其适用于由于偏头痛而需长期服药的儿童患者,可减少长期服药产生的不良反应。

3.生活压力的自我调节可有效减少偏头痛的发作频率及程度,从心理上放松,消除紧张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4.饮食调节在治疗偏头痛中的作用最近倍受关注,但也一直存在争议[7],不过仍提倡尽量避免食用可能诱发或加重偏头痛发作的食物,如奶酪、巧克力、油炸品、酒类饮料等。

5.神经阻滞疗法能阻断疼痛刺激、解除肌肉痉挛和血管收缩,较适用于顽固性、反复发作或一般药物治疗不佳的偏头痛病人,具有头痛缓解率高、不良作用小的优点,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疗法。

6.良好的睡眠习惯的确可以减少偏头痛的发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