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山东省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技术指南(2009年试行版)

2018年07月26日 7823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手、足、口腔及肛门等部位疱疹为特征。本病多发生于婴幼儿时期,以夏秋季节为发病高峰。预后大多良好,少数可并发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甚或引起死亡。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肺病科陈宪海

手足口病为现代医学病名,根据其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学湿温范畴。发病原因为感受湿热疫毒,湿热疫毒由口鼻而入,侵袭肺脾,肺卫失宣,脾失健运,故发病初起可见发热、咳嗽、流涕、纳呆、泄泻等。肺为水之上源,脾主运化水湿,主四肢,开窍于口。湿热疫毒入里化热,蕴于肺脾,肺失通调,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湿热相搏,上熏口腔,外蒸肌肤,故口腔粘膜、手足肌肤发生疱疹。病情严重者常因邪毒内陷心肝或湿热留滞于心而出现高热神昏、抽搐或心悸气短、胸闷乏力等,甚则因阴损及阳,心阳虚衰而危及生命。本病后期,因邪祛正衰而出现疹后阴伤,肺脾气虚等证。

一、流行病学

 ㈠传染源:本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约35周从粪便中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

 ㈡传播途径: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㈢易感人群: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由于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二、临床诊断

 ㈠诊断要点

1、发病前12周有手足口病接触史。

2、多突然起病,于发病前12天或发病同时出现发热,可伴头痛、咳嗽、流涕、纳差、恶心、呕吐、泄泻等症。一般体温越高,病程越长,则病情越重。

3、主要临床表现为口腔及手足部疱疹。口腔疱疹多发生在唇、舌、颊、咽及硬腭处,破溃后形成溃疡,疼痛较剧,年幼儿常表现烦躁、哭闹、流涎、拒食等。在口腔疱疹后12天可见皮肤疱疹,呈离心性分布,以手足部多见,少数可波及肛周、臀部和四肢。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质地较硬,不易破溃,内有混浊浆液,周围绕以红晕,数目多少不等。疱疹长轴与指、趾皮纹走向一致。一般持续710天消退,疹退后不留瘢痕及色素沉着。严重者可发生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弛缓性麻痹、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4、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相对增高。有条件时应进行病原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㈡鉴别诊断

 本病应注意与水痘、疱疹性咽颊炎、口蹄疫、手足综合症、乙脑等病鉴别。三、中医辨证治疗

㈠分型证治

1、急性期

邪犯肺脾(轻症)

主症:发热;口腔及手足掌心疱疹,分布稀疏,疱液清亮。

次症:咳嗽、咽疼;恶心、呕吐、泄泻;舌苔薄黄腻,脉浮数。

具备主症,加次症两项(舌苔、脉象必备)即可诊断。

治法:宣肺解表,利湿解毒。

选方:甘露消毒丹加减。

处方:金银花12g、连翘9g、茵陈蒿9g、藿香6g、牛蒡子6g、薄荷3g(后下)、浮萍6g、甘草3g

加减:恶心呕吐,加半夏6g、竹茹6g;泄泻,加黄连6g、车前草6g;高热,加葛根15g、黄芩6g;咳嗽,加杏仁6g、浙贝母6g

湿热毒盛(重症)

主症:高热;口腔、手足、臀部疱疹,分布稠密,疱液混浊。

次症:烦躁口渴;大便秘结,甚或拒食;舌质红绛,苔黄厚腻或黄燥,脉滑数。

具备主症,加次症两项(舌脉象必备)即可诊断。

治法:清气凉营,解毒祛湿。

选方:清瘟败毒饮加减。

处方:黄连6g、黄芩6g、栀子6g、连翘9g、生石膏15g、知母9g、生地黄9g、赤芍6g、牡丹皮6g、紫草6g、甘草3g

加减:烦躁不安,加珍珠母12g,天竺黄12g;口渴喜饮,加玉竹12g、石斛12g;大便秘结,加生大黄3g

⑶并发症

邪陷心肝

证候:发热,头痛,呕吐,烦躁或嗜睡,甚或抽搐昏迷,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数。

治法:平肝熄风,镇惊安神

处方:醒脑静注射液0.4-0.6ml/Kg,一日1次,静脉点滴。

痰瘀闭肺

证候:咳嗽,气急,咳吐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面色苍白,口唇发绀,舌质黯,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涤痰通瘀,止咳平喘

处方:痰热清注射液0.4-0.8ml/Kg、丹参注射液0.5-1ml/Kg,一日1次,静脉点滴。

气阴两伤

证候:心悸气短,少气懒言,头晕目眩,夜寐不安,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宁心复脉

处方:生脉注射液5-10ml/次,一日一次,静脉点滴。

心阳虚衰

证候:面色苍白,口唇发绀,汗出淋漓,四肢厥冷,皮肤发花,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回阳救逆

处方:参附注射液5-10ml/Kg,一日1次,静脉点滴。

出现以上并发症时,需配合西药医疗。

2、恢复期

疹后阴伤

症状:身热渐退,皮疹渐愈,咽干不适,口唇干燥,或有干咳,食欲不振,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生津,清热利咽。

选方:沙参麦冬汤加减。

处方:沙参12g、麦冬9g、玉竹9g、玄参9g、桑叶6g、山药6g、天花粉6g、甘草3g

加减:低热不退,银柴胡12g、青蒿9g;烦躁口渴,加莲子心3g、生地黄12g;大便秘结,加瓜蒌仁12g、火麻仁12g;食欲不振,加焦三仙各6g

肺脾气虚

症状:低热反复,面色少华,汗多乏力,咳嗽痰多,纳呆便溏,舌淡苔白或白腻,脉细无力。

治法:补肺健脾,益气助运。

选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处方:党参12g、茯苓9g、白术9g、陈皮6g、白扁豆6g、莲子肉6g、砂仁3g、甘草6g

加减:咳嗽痰多重者,加冬花6g、紫菀6g;面白汗多重者,加黄芪12g、浮小麦12g;泄泻重者,加炮姜6g、肉豆蔻6g;食欲不振,加焦三仙各6g、苍术6g

㈡中药成药

1、清热解毒口服液:每次5-10ml, 一日3次,用于邪犯肺脾证。

2、清胃黄连丸:每次6g,一日2次,用于湿热毒盛证。

3、安宫牛黄丸:每次3g,一日2次,用于高热神昏者。

4、炎琥宁注射液:5-10mg/Kg,一日1次,静脉点滴,用于急性期。

㈢中药外治

1、西瓜霜:涂搽口腔患处,一日3次,用于邪犯肺脾证。

2、珠黄散:涂搽口腔患处,一日3次,用于湿热毒盛证。

3、如意金黄散:麻油调,敷于手足、臀部疱疹患处,一日3次。

四、辨证预防

本病流行期间,儿童应注意勤洗手,避免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居处宜多通风,勤晒衣被;饮食清淡,忌食辛辣、油腻;家长也应注意个人卫生。

同时针对不同体质的儿童,可使用以下方药:

处方一:金银花12g、白菊花6g、板蓝根9g、竹叶6g。水煎服,每日1剂,少量频服。适用于平素健康儿童。

处方二:黄芪12g、防风6g、炒白术6g、蚤休6g。水煎服,每日1剂,少量频服。适用于平素体弱易感者。

(注:本指南中药处方剂量适用于36岁儿童;3岁以内婴幼儿可减量服用;6岁以上者可加量服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