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江西名老中医集萃之二十二:“读伤寒、写伤寒、用伤寒”的...

2018年07月17日 11123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治未病科/名中医工作室 黎崇裕

陈瑞春(1936—2008),男,江西铜鼓人。江西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首批江西名中医、广为中医药大学伤寒论专业博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全国名老中医带徒第二批导师。曾任江西中医药院伤寒教研室主任、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党务副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全国中医内科学会顾问、《江西中医药》杂志常务编委、全国仲景学说研讨会委员、全国中医内科疑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西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等职。曾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多篇参加国际会议交流或刊发于美国、香港等医学杂志。主编、参编《伤寒论教学参考》、《喻嘉言医学之书校诠》等著作8部,独著《陈瑞春论伤寒》和《伤寒实践论》。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名医工作室黎崇裕

伤寒注家数以百计,赣水之滨代有名贤。江西的伤寒家当以喻昌为最著名。喻嘉言继方有执之后以六经分证重新编次《伤寒论》条文,对《伤寒论》的分类研究贡献卓著,影响所及,《伤寒》学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都在江西中医队伍中占据学术优势。姚荷生、杨志一、万友生、傅再希诸先生都是“《伤寒》烂熟于胸中”的。姚荷生先生授课时,常提及其师谢双湖先生慨然以“半部《伤寒》治百病”的佳话。20世纪30年代任教于江西中医专门学校的廖幼民先生著有《伤寒论新诠》一书,万友生先生所著《伤寒论讲义》、《伤寒知要》以及“寒温统一论”学说都在全国中医界产生深远影响。陈瑞春先生的《陈瑞春论伤寒》和《伤寒实践论》可谓江西伤寒学最新硕果。

先生自幼随父习医,初读医书时只是其父身边的书童,白天随诊、接待患者、抄写处方,读书主要是早晨和晚上,黎明即起,晚上则是挑灯夜读。先生学医启蒙的第一本书是陈修园的《医学三字经》。1958年考入江西中医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76年参加卫生部委托中国中医研究院主办的全国中医研究班。1980年以后,历任伤寒教研室副主任、主任、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第一副院长(主持工作);兼任江西中医药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全国中医药学会老年病学会委员、全国仲景学说研讨会委员、全国中医内科疑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张仲景国医大学名誉教授等职。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89年研制的“健脾益气冲剂”经临床与实验观察,对提高免疫力和放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均有显著疗效,同时也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1995年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载入国际名人传记辞典。

先生从事《伤寒论》教学、临床、科研工作50余年,主攻“六经辩证的临床应用”,带教、指导的硕士研究生7名、博士生4名,皆以其为研究方向。临证擅用经方,长于内科心、肝、胆病以及内、妇、儿科部分疑难杂症。如对甲肝、乙肝、肝硬化、冠心病、肾病综合症、尿毒症、肿瘤的中药调治、小儿厌食等都有较理想的疗效。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他对《伤寒论》的研究和应用均有独到之处,提出了一些颇具学术价值的观点,如“伤寒救阴法”。在晚年时不顾体力渐衰,仍为中医药学术的发展竭尽全力,奋笔著书立说,倾心传道授业。这种身系中医的胸襟,令人敬佩。先生治岐黄之学,有诗言志云:“矢志歧黄五十年,弘扬斯道奢钩玄。勤研经方效仲景,丹心一片启后贤。”他的座右铭是:“读伤寒、写伤寒、用伤寒”。《当代名老中医图集》称其“活用经方,师古不泥”。尤其是对小柴胡汤、桂枝汤的临床运用,可谓独具匠心,屡建奇功。他认为,临床运用经方必须深读《伤寒论》,参透原著精神,掌握“辨析病机、抓住主证、深究方规、灵活化裁”四个关键问题,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坚持多用,必有成效。

先生注重实际,不尚空谈。用方简易平实,不入奢华。在医坛以善用经方著称,不但用方多效,而且勤于著述,平时积累了大量的可贵资料,其代表作是《陈瑞春论伤寒》和《伤寒实践论》,堪称姊妹联璧之作。前者着重于学习、研究《伤寒论》的方法与见解;后者着重于运用经方的经验与体会,诚如熊曼琪教授所言:“......将《伤寒论》理论探讨、教学实践、临床运用融为一体......为进一步探讨伤寒之奥妙开阔了视野,提供了宝贵经验”,此书是本世纪继赵明锐先生《经方发挥》、邢锡波教授《伤寒论临床实验录》和刘渡舟教授《经方临证指南》之后,少有的以伤寒方药亲身实践为主题的专著;两书交相辉映,凝集了先生治伤寒之学的全部心血,不仅在国内外中医学术界受到重视,而且为广大中医学子所喜爱。

主要参考资料:

【1】中国中医药报  2003年11月22日《关于弘扬《伤寒》献丹心 ---读《陈瑞春论伤寒》、《伤寒实践论》有感的问题》

【2】陈瑞春 陈瑞春论伤寒[M] 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年10

【3】刘英锋; 张光荣江西中医学院“陈瑞春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J]  世界中医药   2007年 02期

【4】中国中医药网《平淡至极,乃为神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