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你知道一口好牙意味着什么吗

2017年10月12日 10373人阅读

在大多数人眼里,提到牙齿的第一反应基本都是“美白”“整齐”之类与外在形象相关的词汇,而牙齿问题在他们看来,也更多属于美容范畴的问题,而不是健康范畴的问题。这样的认知,投射出国人在口腔健康问题上的片面与浅薄。


一口好牙意味着什么?

胃口大开时的舌尖畅爽,谈笑风生时的迷之自信,颜值盛放时的快意飞扬,健康身体的重要证据……在“小确丧”盛行的时代,一口好牙可能是值得大家咧开嘴笑的难得理由,但是很遗憾——好牙,是稀缺的。


据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高达97%的中国人受到口腔问题的困扰,这其中包括儿童、成年人和老人,大多数中国人正面临口腔问题的严峻考验。


今天,就让我们来谈一谈这些年被你忽视的牙齿健康问题。


拨开迷雾:你真的了解你的牙齿吗?

口腔是不是健康,似乎没有其他的健康问题那么重要。在大多数人眼里,提到牙齿的第一反应基本都是“美白”“整齐”之类与外在形象相关的词汇,而牙齿问题在他们看来,也更多属于美容范畴的问题,而不是健康范畴的问题。这样的认知,投射出国人在口腔健康问题上的片面与浅薄。


正本清源,如何识别关于牙齿的谣言?

提到的第三点“错误观念”的问题,往往容易被大家忽视,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聪明理性的,殊不知爱牙护牙的一系列谣言其实已经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民间偏方被当成了灵丹妙药,“养生鸡汤”被当成了健康守则,最夸张的是这些年愈加盛行的一大批看起来科学,其实很片面的“牙齿健康禁忌”,已然给大家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所以在这里,有必要带大家了解一下生活中关于牙齿的常见谣言。

•谣言一:洗牙副作用太大,会让牙缝变大,牙齿松动。

解答:感觉洗牙后牙缝变大,是因为牙结石去除后局部空间相对变大了,所以平常一定要及时清理牙缝以防牙石重新长入。而洗牙后觉得牙齿松动了,其实是因为这些患者本身就有较重度的牙周炎,牙齿早松动了,只不过被大量的牙结石箍住了,形成牙齿稳固的假象,当洗牙把牙结石洗掉后,这个“背后的真凶”也就原形毕露了。所以在事实上,洗牙对维护口腔健康的积极作用是大于副作用的。


•谣言二:有智齿一定要尽快拔掉。

解答:不是所有的智齿都需要拔掉,位置比较正、牙齿咬合功能正常,不红肿疼痛,满足一定条件的智齿可以不拔除。只是满足这些条件的智齿并不多而已。大多数的智齿都不能正常萌出,而是顶在前面牙齿上,或者智齿表面有牙龈瓣覆盖形成一个盲袋,很难清洁,因此,很容易发生智齿冠周炎,不仅疼痛,严重可能危及生命。因此,智齿是否需要拔除请到正规的口腔医疗机构咨询医生。


•谣言三喝汽水、吃甜食是龋齿的元凶

解答:这是一个流传很久的谣言,就连陶明明在确诊患上龋齿后,也试图把牙齿疾病归因于汽水和甜食。


进一步说,龋齿是宿主、细菌、食物以及时间长期、反复、同时作用的结果。既然如此,那么单一的食物因素,比如汽水、甜食本身就不足以构成完整的龋病致病环。“喝汽水、吃甜食必得龋齿”这种观点的片面性,也就不言而喻。

此外,除了食物方面的危险因素,牙齿表面大量菌斑滞留导致菌群比例失调、牙齿存在发育缺陷、牙列拥挤,甚至患有致使唾液分泌障碍的疾病等都是龋病的危险因素,不能单一而论。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和建立正确的口腔卫生习惯,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定期看牙医,才能有效预防龋齿。


学以致用:预防龋齿有哪些实用技巧?

说到这里,或许有人会问,民间对牙齿健康的误解这么多,那么到底哪些问题属于口腔疾病,我们又应该怎样预防和治疗口腔疾病呢?

口腔疾病最为常见的是龋齿、牙周(牙龈)病、口腔癌、口腔感染疾病、牙外伤或口腔软组织损伤和遗传病变。陶明明所患上的龋齿(俗称虫牙、蛀牙)是口腔主要的常见病,也是人类最普遍的疾病之一。


即便是发展到现在,国人还是存在很多的牙齿保健误区,其实只有在生活中做到以下关键三点,才能防患于未然:


第一,每天正确刷牙。刷牙频率也不是越多越好,根据正常饮食习惯,每天2-3次,睡前更重要;每次刷牙时间3分钟;刷牙部位要“面面俱到” ;配合使用牙线,以更好地清洁间隙;吃完饭漱口。


第二,定期检查,半年或一年就要检查一次。平时看看有没有烂牙,早发现早治疗。到了牙疼的时候,一般牙齿疾病已经到了中晚期。


第三,注意口腔保健。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有口腔保健的传统文化,比如有口腔保健操,动作就是扣齿、用舌头卷动按摩牙龈等,还可以使用冲牙器,种了牙的人尤其建议使用冲牙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