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病例分析室 | NO.3 盆腔炎反复发作病例分析

2020年01月17日 9538人阅读

分享人:周坚红、李小永
编写及资料整理:华晓萍、沈昭君、贾瀛娴
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


-----

-----
病例介绍

患者,女,24岁,未婚,0-0-2-0,因“下腹痛2+月”于2018年11月2日10:40入院。

患者病情反复发作,病史较长,故根据时间顺序回顾病史如下:

2+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持续性坠胀痛,可忍受,劳累后加重,无阴道流血、无畏寒发热等不适。当日急诊至杭州树兰医院,B超:子宫及双附件无殊,盆腔积液,深约2.1cm;血常规及超敏C反应蛋白均无异常;未行妇科检查,考虑为“盆腔炎”,予头孢类抗生素口服3天(具体不详),自觉下腹痛稍缓解。患者继续同种药物治疗5天,因下腹痛症状持续存在就诊我院门诊。妇科检查:外阴阴道阴性;宫颈中糜,无举痛;子宫正常大,有压痛;双附件未及明显包块及压痛。B超:子宫及双附件无殊,盆腔积液2.3cm。血常规、超敏C反应蛋白均无异常,诊断为“急性盆腔炎”,遂予“头孢丙烯”0.5g/次b.i.d.+“奥硝唑”0.5g/次b.i.d.口服。治疗4天后,因“上呼吸道感染伴下腹痛加重”于社区医院就诊,予“头孢曲松”3g/次+“左氧氟沙星”0.4g/次+“甲硝唑”0.5g/次q.d.静滴X5天。患者自觉下腹痛完全缓解,未进一步治疗。此后患者偶有下腹隐痛,未予重视。

21天前患者因劳累后出现下腹隐痛加重伴腰酸再次就诊我院。妇科检查:宫颈无举痛,子宫无压痛,双附件未及明显包块及压痛。白带常规:真菌孢子(+);宫颈分泌物培养:未见细菌生长。遂予“克霉唑阴道栓”0.5g/次q.3d.塞阴道+“红霉素肠溶胶囊”0.25g/次q.6.h.口服+“金刚藤颗粒”1袋/次q.8.h.冲服治疗,并嘱其1周后复诊,患者未遵嘱复诊。

3天前患者因“下腹痛”再次就诊我院门诊。妇科检查:宫颈无举痛,子宫及双附件压痛明显。白带常规:光滑假丝酵母菌(+),阴道加德纳菌(+)。予“头孢呋辛酯片”250mg/次b.i.d.口服+“奥硝唑胶囊”1g/次b.i.d.口服+“两性霉素B阴道泡腾片”10mg/次q.d.塞阴道X4天,自觉症状无缓解,遂门诊拟“急性盆腔炎”收入院。

既往体健,无盆腔炎疾病史,分别于2015年及2016年人工流产1次,术后恢复可,余无特殊。平素月经规律,LMP:2018年10月18日。



-----

-----
入院后

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畅,未见异常分泌物;宫颈中糜,充血,伴接触性出血,无异常赘生物,无举痛;子宫前位,正常大,质地中,活动可,轻微压痛;双附件增厚感,压痛明显。

辅助检查:2018.11.2.B超(本院):子宫正常大,内膜厚0.46cm(双层),宫壁回声均匀。双卵巢正常大,回声无殊。

初步诊断:急性盆腔炎

诊疗计划:完善感染相关指标以及尽可能查找可能的感染源:血常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带常规及宫颈分泌物一般细菌培养及药敏、支原体及淋球菌培养及药敏、单纯疱疹病毒II型及沙眼衣原体DNA检测。

治疗经过:入院后予“舒普深”2.0g/次q.12h.+“甲硝唑”1.0g/次q.d.抗感染,同时“培菲康”2片b.i.d.口服,降低菌群失调风险,拟经验治疗3天评估疗效。

入院后第3天患者自觉下腹痛较前无明显好转。妇科检查示子宫及双附件压痛无缓解。宫颈分泌物培养: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头孢替坦、厄他培南、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复方新诺明敏感(如下图);余检查无殊。

结合药敏结果及医院现有抗生素,予立即更改治疗方案为“阿米卡星”0.2g/次q.12h.+“甲硝唑”1.0g/次q.d.+“培菲康”2片b.i.d.X3天。经治疗,患者自诉下腹痛较前减轻,妇科检查示子宫及双附件压痛较前缓解,考虑目前治疗方案有效,继予同前治疗3天。调整方案后第7天,患者诉下腹痛完全缓解,妇科检查未提示宫颈举痛、子宫及双附件压痛,复查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等均无异常,继予抗炎治疗2天后出院(即调整方案后第9天)。出院后继续“盐酸莫西沙星”0.4g/次q.d.+“培菲康”2片b.i.d.”口服治疗6天(即调整方案后第14天),嘱其门诊随诊。



-----

-----
知识点1

什么是盆腔炎?

盆腔炎性疾病(pelvicinflammatorydisease,PID),是指女性上生殖道感染引起的一组疾病,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和盆腔腹膜炎。PID可局限于某个部位,也可同时累积几个部位。由于该疾病治疗周期较长,若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容易反复发作,预后不良发展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equelaeofPID),造成不孕、异位妊娠、慢性盆腔痛等,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因此,规范有效地治疗急性盆腔炎、降低复发率、保护患者生育力应引起临床医生的关注。



-----

-----
知识点2

是什么引起了盆腔炎?

盆腔炎病原菌:

盆腔炎性疾病的病原体有外源性及内源性两个来源,两种病原体可独立存在,但通常为混合感染。

1)外源性病原菌:主要为性传播疾病病原菌,如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其他有支原体,包括:人型支原体、生殖支原体及解脲支原体。①淋病奈瑟菌:为革兰阴性双球菌,对柱状上皮及移行上皮粘膜具有亲和力,常隐匿于泌尿生殖道引起感染。②沙眼衣原体:是一种严格细胞内寄生微生物,具有特定的细胞内二相性生活周期,包括感染性强、代谢不活跃的原体和代谢活跃、不具有感染性的网状体。大量研究证明,沙眼衣原体可逃避宿主的抗感染免疫,造成持续感染。③解脲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二者均属于支原体科,是一类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最小原核微生物,其主要特征是缺乏细胞壁,不受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的影响,对青霉素等药物不敏感。因其不合成叶酸,故对磺胺类药物也不敏感,而只对干扰蛋白质合成的某些抗生素敏感(例如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相关研究表明,支原体、衣原体在泌尿生殖道既可单独感染也可合并感染,其中以沙眼衣原体或解脲支原体单独感染为主。

2)内源性病原菌:来自原寄居于阴道内的微生物群,包括需氧菌及厌氧菌,可以仅为需氧菌或仅为厌氧菌感染,但以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多见。主要的需氧及兼性厌氧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G+)、溶血性链球菌(G+)、大肠埃希菌(G-),专性厌氧菌有脆弱类杆菌(G-)、消化球菌(G+)、消化链球菌(G+)。



-----

-----
知识点3

哪些人容易患盆腔炎?

高危因素:

1)年龄:高发年龄为15-25岁,可能与频繁性生活、子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子宫颈粘液机制防御功能较差有关;

2)性生活:多发生在性活跃期妇女,尤其是初次性交年龄小、有多个性伴侣、性交过频以及性伴侣有性传播疾病者;

3)下生殖道感染:如与淋病奈瑟氏菌性子宫颈炎、沙眼衣原体性子宫颈炎以及细菌性阴道病密切相关;

4)子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由于手术导致生殖道黏膜损伤、出血、坏死,导致下生殖道内源性病原体上行感染。有研究表明2次及以上人工流产史为盆腔感染的高危因素;

5)性卫生不良,使病原体侵入而引起炎症;

6)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如阑尾炎、腹膜炎等蔓延至盆腔,病原体以大肠埃希菌为主;

7)盆腔炎疾疾病再次急性发作:盆腔炎性疾病所致的盆腔广泛粘连、输卵管损伤、输卵管防御能力下降,容易造成再次感染,导致急性发作。

分析1

此例患者为年轻女性,正处于高发病年龄段,此阶段性生活活跃,查体提示中度宫颈柱状上皮异位,且既往有2次宫腔操作史,均为盆腔炎发病的高危因素。另外,由于患者对疾病未引起重视,之前并未彻底治疗盆腔炎症,也是导致盆腔炎急性发作的诱因。



-----

-----
知识点4

如何诊断盆腔炎?

根据2015年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CDC)推荐的盆腔炎性疾病的诊断标准中提出最低诊断标准:子宫颈举痛或子宫压痛或附件区压痛。附加标准:(1)温度超过38.3℃(口表);(2)子宫颈异常黏液脓性分泌物或脆性增加;(3)阴道分泌物湿片出现大量白细胞;(4)红细胞沉降率升高;(5)血C反应蛋白升高;(6)实验室证实的子宫颈淋病奈瑟菌或衣原体阳性。特异性标准:(1)子宫内膜活检组织学证实子宫内膜炎;(2)阴道超声或核磁共振检测显示输卵管增厚,输卵管积液,伴或不伴有盆腔积液、输卵管卵巢肿块,腹腔镜检测出发现盆腔炎性疾病征象。

分析2

该患者经妇科查体满足诊断盆腔炎的最低标准,宫颈分泌物培养(+)且抗炎治疗后病情好转,故明确诊断:急性盆腔炎。但回顾该患者起病以来的各项辅助检查,除宫颈分泌物培养指向明确外,余检查对疾病诊断并无较强的敏感性。因此,该病例提示临床医生应知晓诊断盆腔炎需把握最低诊断标准以及妇科检查的重要性。患者第1次就诊经历中未经妇科检查即诊断盆腔炎欠妥当。盆腔炎诊断前应排除急性阑尾炎、卵巢囊肿蒂扭转或破裂、异位妊娠等疾病。需要指出,患者就诊过程中,未及时采取宫颈分泌物做病原微生物培养及药敏,且未行妇科检查进行诊断评估。




-----

-----
知识点5

盆腔炎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主要为抗生素药物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经恰当的抗生素积极治疗,绝大多数盆腔炎性疾病能彻底治愈。抗菌药物的治疗原则:经验性、广谱、及时和个性化。

(1)根据经验,选择广谱抗菌药物覆盖可能的病原体,包括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支原体、厌氧菌和需氧菌等。(2)诊断后应立即开始治疗。是否及时合理地应用抗菌药物与远期预后直接相关,诊断48小时内及时用药将明显减少后遗症发生。同时抗生素治疗72小时需对该药疗效进行评估,如下腹痛缓解情况、妇科检查压痛是否缓解、B超情况、血象是否好转等,以此决定是否继续用药或更换抗生素。静脉给药者应在临床症状改善后继续静脉给药至少24小时,后转为相应口服药物治疗,共持续14天。(3)选择治疗方案时,应综合考虑药物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以及患者依从性等因素。(4)给药方法: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选择静脉给药或非静脉给药,必要时需住院治疗。

根据指南,制定治疗方案:

1)头孢菌素+阿奇霉素/多西环素+硝基咪唑类:第二/三代孢菌素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菌细胞壁形成,为杀菌剂,抗菌谱广。三代头孢类药物对G-菌作用较强,对G+菌及厌氧菌也有一定作用,尤其对青霉素酶和头孢菌素酶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其中,头孢曲松钠因具有24h的杀菌活性,半衰期长达8h,对组织穿透力强,故常用于泌尿生殖系统和呼吸道感染的治疗。阿奇霉素属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主要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且具有一定杀菌作用,抗菌谱广,半衰期长,对G-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均有作用。国际上目前推荐阿奇霉素与头孢曲松联用或单独使用头孢曲松作为治疗淋病的首选方案,头孢克肟是唯一可用于治疗淋病的口服抗生素。临床上治疗盆腔炎可加用硝基咪唑类抗生素,可更有效地对抗厌氧菌。

2)克林霉素+氨基糖苷类:克林霉素属林可霉素类抗生素,为抑菌剂,抗菌谱窄,最主要特点是对各类厌氧菌及需氧G+菌有强大抗菌作用,同时对部分需氧G-球菌、人型支原体、沙眼衣原体也有一定作用,但肠球菌、G-杆菌、MRSA对本药不敏感。庆大霉素为天然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主要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对需氧G-杆菌(如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属、肠杆菌属)具有强大的抗菌活性,而对淋病奈瑟菌等G-球菌作用差,对厌氧菌不敏感。有研究表明克林霉素联合庆大霉素治疗盆腔炎有效率高达96%,提示该方案在治疗盆腔炎性疾病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在选用该联合方案时应注意以下不良反应:耳、肾毒性,神经肌肉麻痹,胃肠道反应,及过敏反应。

3)喹诺酮类+甲硝唑:喹诺酮类抗生素作用于病原菌DNA,为广谱杀菌剂,对G-菌、G+菌、厌氧菌、支原体、衣原体均具有良好抗菌活性。甲硝唑属硝基咪唑类药物,抑制病原体DNA合成,对厌氧菌作用较强,对兼性需氧或需氧菌无效。左氧氟沙星或氧氟沙星联合甲硝唑用于治疗盆腔炎可提高疗效,但目前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较高,建议选用该方案前完善病原菌检测。喹诺酮类抗生素使用时应警惕如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