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过度输液危害健康

2017年03月03日 7075人阅读

【阅读提示】

输液,又叫打点滴、打吊瓶,是大家十分熟悉的一种治疗手段。“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是世界卫生组织用药原则。然而,由于某些错误观念的影响,生活中,一些人不论大病小病都要求输液,输液似乎成了治病必不可少的一道环节。那么,人们为何对输液如此青睐?有哪些观念误区需要澄清?怎样科学对待输液?请看医学专家为大家把脉支招——

 

“输液万能”有误区

输液和吃药、打针一样,只是治疗手段之一,但有的人无论大病小病都喜好把输液作为治疗的首选,如感冒输液、创伤输液、腹泻输液等。专家指出,这主要是由于几种认识误区造成的:

一、输液治病好得快。有些人认为“输液治病好得快”,只要得了病,首先想到的就是输液。某患者张某,每次患病来门诊部诊疗时,都要求“吊几瓶药水”。有几次,医生认为他的病不需要输液,建议他选择吃药或打针,他都不乐意:“打针、吃药不仅好得慢,而且挺麻烦,还是输液好得快!”

二、大病小病都输液。在一些人的观念中,输液似乎是治病的“万能药”,不管是感冒、发烧、腹泻还是头痛脑热,都习惯性地要求输液。一次,某学生小吴参加训练时不慎扭伤了脚,医生给他拍片检查后,准备给他推拿治疗。小吴却不配合,恳求医生说:“我的脚疼得厉害,你赶紧给我输瓶止疼的药水吧! ”弄得医生哭笑不得。此外,有很多人患了感冒后,往往也要求输液治疗。

三、输液可以防病。有的人把输液当作防病手段,盲目进行输液。某老干部李老在和老同事闲聊时,得知输液可以防脑血栓,就要求医生给他输一些活血化淤、降低血液黏稠度的药物。医生不同意他的要求, 张老却说:“到了我这把年纪,有病要治病,没病也要打打吊瓶防病啊! ”

四、输液补充营养。有的人觉得,营养补充得再好,也不如输营养液来得快,因为“输液是直接把营养输进身体”。某学生小张每次体能考核前,都喜欢到门诊部设法输一瓶葡萄糖来“补充能量”。“嘿!输液比喝保健饮料都给力!”小张这样对同学们说。

过度输液危害大

专家提醒,输液不是“万能药”,不可能“液到病除”。相反,过度输液还可能导致一些不良后果。

降低人体免疫力在自然状态下,人体对周围环境的病菌具有较强的防御能力。如果大病小病都依赖输液,不仅会增强人体的耐药性,还可能干扰人体的正常防御功能。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难以控制的恶性循环,降低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

二、损伤人体肝肾等器官。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输入的药液进入人体后,大部分都要经过肝脏代谢,最终由肾脏排出体外,这会加重肝肾的负担。长期输液,就可能对肝肾等器官的功能造成损伤。如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氨基糖甙类抗生素,除可能引起肾功能障碍外,还会对听力造成损害。

三、存在较大风险。既使输液前做了无菌化处理,溶液的浓度合理,速度得当,输液也依然存在难以预知的风险。如身体虚弱者、心脏功能欠佳者,都对身体“容量”的变化十分敏感,即使只输入普通生理盐水,也会加重心脏负担,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专家提醒,静脉输液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在所有药物剂型中“高居榜首”,是最不安全的给药方式。

四、导致人体菌群失调。人体的体表及体内寄存着许多细菌,正常情况下保持菌群间的平衡,就不会引发疾病。过度输液会导致人体固有的细菌菌群失调,增加细菌的耐药性,为今后的治疗带来难以想象的不良后果。

五、可能造成人体不良反应。当体内输入致热、致敏物质,如游离的菌体蛋白或其他代谢产物时,这些物质的输入可能造成人体不良反应,如发热、红疹、瘙痒、肿胀等过敏性反应,严重者还可能休克甚至死亡。此外,长期注射浓度过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易引起静脉炎等病症。

 

对症输液保健康

如何走出盲目输液的误区?在此提醒大家——

能口服药就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输液

大家要了解“能口服药就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输液”的医学常识。以感冒为例,多数感冒属于病毒感染,一般一周左右即可自愈,最好的办法是适当休息、多喝水、补充维生素,或通过口服抗感冒药物进行治疗。所以,古人对感冒就有“吃药不吃药,都是七天好”的说法。当然,如果感冒患者症状较重,如高烧不退、食欲极差、频繁呕吐、继发细菌感染时,就要及时请医生诊断,决定是否需要输液。

小病无需输液

训练时出现擦伤、扭伤、轻微关节损伤等,在没有骨折、大出血的情况下,用传统的外敷给药的方法比输液更为合理有效。一般在24小时内冷敷,减少局部出血肿胀、防止炎症扩散。24小时后热敷,促进炎症部位药物吸收。这类伤病员既不需要口服药物,也不需要输液,应适当休息,把患处置于稍高于心脏水平位置即可。只有在创伤面比较大、污染重、出血多的情况下,才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由医生决定输液的种类和数量。官兵出现普通腹泻, 一般口服药物可以很快生效,只有长期、反复腹泻导致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的患者才需要考虑输液治疗。

酒后‘打吊针’,多数没必要

大家要走出输液好得快、能防病、能解酒等认识误区。如酒后“打吊针”,多数情况下是没有必要的,相反会加重肝功能负担,导致肝功能受损。除非患者酒精中毒症状十分明显,如频繁呕吐或出现昏迷时才需要输液。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输了液,也只能说一定程度地缓解症状、促进恢复,并非能够“液到酒醒”。

【小贴士】

需要输液的3 种情况:

1、确实需要用药的患者,如有吞咽困难或选用的药物肌肉注射吸收效果不好时。

2、患者虽能口服,但存在严重的吸收障碍,如呕吐、严重腹泻,需要大量补充营养和体液时。

3、病情危重,神志不清,药物必须在体内迅速起到效果时。

如果不是这3种情况,建议最好不用或少用输液这种治疗方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