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基因帮:在基因测序行业玩起了“电商”,用互联网的力量助力科研

2018年01月08日 8378人阅读

10年前,那时还在成都农业局工作的杨斌,或许从来没想过自己会走上创业这条路。

 

2007年,机缘巧合下杨斌进入了华大基因。2014年,华大基因成立了西南地区“责权利团队”,杨斌在这里担任第二负责人。从那时起,他的职业生涯走到了拐角。

 

“责权利团队”,顾名思义就是自己核算、自负盈亏,相当于一个自给自足的个体。除杨斌以外,这个团队里还有他后来的合伙人白丽军,以及基因帮的核心成员。

 

基因帮创始人杨斌


从2007年到2015年,杨斌一共在华大基因呆了8年。从实验员、到实验主管、到销售经理、再到团队骨干,杨斌熟悉了从实验,销售,到管理的一系列流程。

 


科研的老大难,需要一点改变


在行业里呆了这么多年,杨斌很清楚,随着成本下降,数据处理才是未来行业发展的瓶颈。当时也有一些从事数据分析处理的公司,但它们所进行的分析服务都是标准化流程,对于一些从事前瞻性研究的科研机构而言,这种分析流程完全无法满足需求。

 

2013年,杨斌和白丽军开始设想,能否结合自己在行业的经验和能力给科研领域做一些贡献;能不能通过一个平台,给优秀的工程师和有需求的科学家提供一个交流场所。

 

杨斌看到了美国的SienceEXChange,这是一家在线的科研服务交易平台。他们在想,这或许是个不错的方式。他们想建立一个在线交易平台,把优秀的资源集中起来,再分发给科学家和有科研需求的医院医生。

 

“有的工程师是做RNA分析的,遇到DNA的项目可能就不擅长了,我们俩想把行业中的分析工程师聚集在一起,于是就有了这么一个平台。”杨斌回忆到。


 

测序界的天猫,第三方平台为双方搭建桥梁


平台上有工程师,也有科研人员。在平台上,科研人员可以提交自己的需求,通过基因帮匹配合适的工程师。如果工程师有时间,就可以与需求发布方——科研人员取得联系。双方明确收费情况和交付时间,只要意见统一,就可以形成交易,将需求转变成项目。

 

这个过程中,基因帮作为一个第三方平台,对项目预付款、项目进度进行把控和监管,类似于天猫和京东这类电商平台。

 

“科研的每个项目都不同,需要个性化的分析,通过公司很难得到这样的服务。”杨斌告诉动脉网,“我们想把这些项目都做成一个个产品,通过平台帮助客户寻找适合的工程师。”

 

2013年,一个人类全基因组的测序成本降到了10000美元以下,较16年前的单个测序成本9526万美元已经是颠覆性。此时,杨斌、白丽军等人已经有了创业的想法,但他们觉得时机仍不成熟。


 

超摩尔定律与顺其自然的创业


2014年,测序成本下降到1000美元,国内基因检测类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出。2015年,拿着天使投资人的200万,杨斌和白丽军带着当时”责权利团队”离开华大基因,成立了基因帮——一个在线交易的互联网平台。

 

由于之前所在团队在西南地区已经建立起了一定的口碑,平台推出之后,不少工程师都很关注。这些人中,有独立的工程师,也有不少小型企业。

 

平台在工程师间传播很快,但要把声音传到实验室却并不容易。


团队一方面对申请注册的工程师进行审核、测试;另一方面又积极地去实验室、医院做地推。他们在每个城市都设有一名地推员,既为实验室提供技术咨询,也为他们提供深入的宣讲和项目宣传。


此外,公司还在学校里聘用了大量的兼职人员,帮助实验室宣传平台和工程师内容。

 

一个月后,公司平台上便收到了一笔100万的预付款,这是他们促成的第一笔业务。

 


把关分析师,为科研人员提供支持

 

基因帮的平台上,公司内部的工程师会对每一个提交申请的工程师进行审核。学历、项目经验、发表文献,这些是第一关;另外,他们还会对工程师做过的项目进行跟踪,对工程师的水平进一步进行确认。


对工程师有了验证和匹配,科研人员就能找到更加合适的分析师。更重要的是,在基因帮的介入和担保下,双方的交易过程也更加安全。


项目出现延期或者交付效果不好,基因帮则会进入双方之间去调节,促使工程师把项目做好;如果工程师因为个人能力确实难以完成交付,基因帮内部会派遣经验丰富的人进行指导,协助用户将项目匹配给更加优秀的工程师。


“预付款是我们先保管着,工程师做不好肯定是拿不到钱的。”杨斌告诉动脉网。


由于第三方的介入,委托方不用再担心对方拿钱“跑路”,做不好可以找其他人,直到做好为止。


另外,对于单个工程师、小企业而言,他们很难在行业内形成知名度。而在这个平台上,如果他们做得好,就很容易形成口碑,继而形成品牌。

 

或许是这样的模式能够有效的解决科研人员和单个工程师、小型企业的痛点,基因帮也很快建立了自己的品牌。上线不到1年,基因帮成交金额就突破了1000万。


 

建立生物信息云,完善数据分析服务链


随着在平台上注册的工程师越来越多,杨斌开始意识到单单一个交易平台还远远不够。项目分析过程中通常会用到生物信息云,而此时平台上的工程师都只能通过借助其他公司的产品。对单个工程师或者小的初创企业而言,企业级的云平台对他们来说并不实用。

 

基因帮的整个团队都源自华大基因,中间就有几位不同方向的资深工程师,再加上从德国马普所回来的凌之浩博士,团队的开发能力是有的。


2016年6月,基因帮云平台项目启动。2016年12月,云平台正式推出。

 

至此,基因帮完成了在生物信息环节从基础云设施,到分析人员的这个环节。此外,试剂耗材平台也在准备过程中。


 

让资金流动起来,科研转化才是目的


基因帮建立在线交易平台,很大程度上是想解决科学家们面临的问题。生物信息环节是最核心、也是基因帮最核心的切入点。但科研的难题远不止于此,基因帮想做的,也比这多得多。


杨斌告诉记者,科研有四大痛苦:第一是项目设计,很多科学家不知道应该如何设计,想法不接地气;第二是项目分工,项目设计好了之后可能核心技术不在自己手里,他们需要找其他专家合作;第三是产品转化,在国内,很多研究是没有产品转化的,变成一个专利就结束了;第四则是经费,大部分的资金掌握在“大牛”手里,他们可以做很多感兴趣的研究,但对于没有那么多经费的科研人员而言,有想法也很难去实施。

 

基因帮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他们项目分工的难题,但要解决剩下几个难点,要做的还很多。

 

杨斌的团队自己也会有一些数据分析任务,他们时常思考能否做一些产品化的东西。以前面向实验室做的个性化的分析,如果采用2C模式,C端用户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基于这样的思考,基因帮自己孵化出一家DTC的子公司——简基。

 

杨斌告诉动脉网,他们不仅想帮助自己进行产品转化,同时希望能够把这样的服务带给平台上的用户。


“我们想把一些分散的科学家掌握的技术分享出来,同时他们也能获得一些经费,让科研经费在科学家之间流动起来。”杨斌表示。


比如一些小的创业公司,他们可以在平台上接项目增加收入,进一步投入自己的产品开发;等有了产品之后,这个团队就可以作为一个公司独立出来。对于一些经费不那么充足的研究人员而言,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为其他项目提供一些技术和服务,获得收入来增加经费,甚至一些好的项目也可以从平台转化出去。



让大众参与,杜绝伪科学


此外,杨斌还希望能够建立一个平台,让大众有一个了解科研的途径。


“现在大家的文化水平和科技水平都提高了,但还是有很多伪科学的东西让人们饱受蒙蔽。从根本上讲是很多人不了解,没有验证的项目也拿来过度宣传。”杨斌告诉动脉网。


如果大家能有一个渠道,了解科学家正在做什么,那么他们就比较容易形成理性的认知。“后续我们想逐步建设这样一个面向大众的平台,让大众来了解科学家、了解科研项目,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步提高科学素养。”杨斌表示。

 

这个平台主要针对对科研有兴趣的发烧友,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市场需求,有可能为科学家提供创意灵感。甚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科学家还可以通过众筹的方式获得项目支持。

 

“比如一些罕见病,市场上没有治疗的药物,而大众也不清楚谁能够做罕见病的研究。那么他们就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找到这些科学家,双方可以建立互动。如果条件允许,还能为科学家提供一些经费上的支持。”杨斌表示。但同样,这需要一步一步来。

 

“首先,还是要把面向科研工作者的服务做好。”杨斌补充道。

 

2017年10月,基因帮平台注册工程师突破1500人,其中认证通过的工程师600多。尽管数字看起来不多,但这已经是国内拥有工程师最多的平台。


“创业的门槛不高,但把自己打造成品牌,在行业中立足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把中小企业聚合起来,会形成一个比较强的力量。”杨斌表示。


2017年,天使轮的投资方又将投资金额增加到了1000万,这是在工程师、行业对基因帮认可后,资本对公司的再次肯定。


接下来,基因帮将在工程师平台、生物信息云的基础上再推出试剂耗材的在线交易平台,逐步完善上、下游环节,结合目前其他公司的测序环节和仪器市场仪器,完善科研需要的所有环节。


在此基础上,针对科研人员、小型企业的企业孵化,以及后续的面向大众端的平台也将逐步启动。

更多前沿互联网医疗资讯请关注动脉网获得相关独家前沿资讯文章!

动脉网,关注互联网医疗及健康领域的新技术、创业和投资,以及新技术背后的伦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