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弥足珍贵:几十年的临床感悟珍言录!(一)

2022年03月02日 8154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弥足珍贵:几十年的临床感悟珍言录!


1.治病以调和内脏矛盾为主

      《金匮要略》日:"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五脏元真即五脏的真气,即人之元气。人患病时,体内阴阳的正常关系失去平衡,五脏功能不能协调或相互矛盾,所以,治病总方法以调和内脏矛盾,此即《金匮》所言。人身若能五脏元真通畅,就能不生病、少生病。



2.论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中医治病与西医不同者,西医以病名与化验为用药标准,中医以病人体质及受病原因为用药要旨。所受外感六气或内伤七情成病同,但病人体质有阳脏阴脏寒热燥湿之不同,地区有南北之分,性情有刚柔之别,工作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相差,思想有开达和抑郁之各异,特别是受病原因不同,治法亦随之大有区别。譬如同一身热,有因受风寒而发热,有因受风温而发热,以及因感受暑湿发热或因郁怒火升,有因食积痰积,有因疲劳、有患内痈,有因伏气晚发,需详究病因论治,切忌见热用凉,当知病名同,病因异,应辨证论治,同病异治。


      至于异病同治,其理由即在"治病求本"的基础上,以及从病人体质虚实,采取异病同治方法。

譬如病人元阳虚,卫阳不固,容易感冒,咳嗽鼻塞;

脾阳虚弱,容易停食,则腹痛泄泻。

这两种病虽不同,一是呼吸系统疾病,一为消化系统疾病,但二者的病因都是由于元阳不足,故可同用保元汤(黄芪、党参、炙甘草、肉桂)温补元阳进行治疗。

卫阳固,腠理密,毛窍开合及时,抵抗力强,病邪不易侵袭;

脾阳足,运化有力,肠胃消化吸收健全。

病症虽不同,但病人体质虚弱相同,故可以异病同治取效。


      又如实证,湿火上升,头痛牙痛,发热,口臭;

或湿火下注,大便闭小便赤,腹胀作痛。

二证虽一上一下,病象不同,但同属湿火为患,湿热化火,热重湿轻,都可用凉膈散,表里双解,湿化火降,诸病皆愈。



3.治外感以解表为第一要义

      治外感,不管是风寒还是暑湿,总的方法以解表为第一要义,虽分别药性,以辛温治风寒,辛凉治温热暑湿,但总的疗法是逐邪外出,使表邪仍从表解。所以古人有言:"善治者治皮毛",逐邪外出,不留病根,不使外邪内陷为首要。临床实践证明,治外感病需从里达表,切忌见高热强遏,每逢天气变化,旧病复发或加重,若因复受新感所致,亦以透达为主。



4.邪在气分可用益胃透汗。邪在血分可进清胃透汗


      叶氏《温热论》云:

邪在气分,法宜益胃以化汗。

《伤寒论》有服桂枝汤后,令啜热稀粥以助汗。

这都是取胃中水谷之气旺,能化汗驱邪,这是伤寒与温病的从胃治法,用意相同。


      若邪人营血,可用清胃方法,待胃热清,元气振,邪从血分外出,转达气分;

或从胃清,伏邪能化汗,使新感之邪与血分伏邪分离,便是转凶为吉,化险为夷的治法。





5.治外感与内伤并病要分别虚实

      外感证宜表散,内伤证宜疏补,此乃一般常规,外感与内伤并病,宜用和解。

李东垣用补中益气汤,就是用升麻柴胡姜枣治外感,参术芪草治内伤,佐当归调血,橘皮和中,此是邪少虚多的治法。

后人制方,参苏饮用二陈汤和中为主.用苏叶、葛根、桔梗、前胡、姜、枣解表,枳壳、木香疏之,党参补中,虽为外感挟内伤是虚中夹实,有气滞痰湿交困之象,不宜重补,宜和中达邪。

从这两方大意,可以明了辨体质用药之重要。

      至于内伤外感合病的治法,一般来说,内伤大致宜补养,外感宜疏散。

内伤体挟外感宜分理。

外感重于内伤者,则以外感为主,兼治内伤;

内伤重于外感者,则以内伤为主,兼治外感。

以咳嗽为例,有需专治外感者,有需专治内伤者,有需外感内伤兼治者。

如咳嗽初起,诊断是风寒犯肺,应用辛温药表散,专去肺经之风寒,重则用麻黄汤,轻则用苏叶、防风、杏仁等,汗出邪达,咳嗽即解,此是专治外感法。

如肺虚久咳,兼见便溏腹痛,可用黄芪建中汤,补脾以益肺,此是培本治法。

若肺阴不足,久咳痰中带血,司用琼玉膏治之,此是金水兼滋,肺肾同治法。

若内伤体兼风寒外感,脉象弦紧,舌淡光滑,咳嗽气喘,寒热,宜用标本同治,如小青龙汤合贞元饮法,补肾纳气解表。

如肺阴不足,兼受外感风温,可用自拟方清肺六二汤养肺胃阴液,清外感温热,是顾本解表并治法。

其余各脏内伤外感同病甚多,临床亦当注意辨治。




6.治伏暑宜拨动气机疏通血络

      伏暑为病,至深秋而发者,始见于叶氏《临证指南医案》,霜未降者轻,霜既降者重,冬至后尤重,或竞存伏至来春始发者。由于秋暑过酷,冬令仍温,收藏之令不行,中气因太泄而伤,邪热因中虚而伏,其绵延淹滞,较《临证指南》所说更甚,调治之法尤难,非参芪所能托,非芩连所能清,惟借轻清灵通之品,缓缓拨醒其气机,疏透其血络为妥善治法,若稍一呆钝或猛浪,则非火闭即气脱矣。发表则汗不易出,过清则肢冷呕恶,直攻则便易溏泻,辛散则唇齿燥裂,此用药之难也。其为病也,竞有先次发疹,又次发斑,而病始轻者,亦有疹斑并发。又先便黑酱,次便红酱,终便淡黄粪,而热势始退者,王孟英所谓如剥蕉抽茧层出不穷.真阅历精深之言也。

      按照缓缓拨醒其气机,疏透其血络,临证常用鲜水芦根、白茅根、人参叶、益元散、大豆卷、鲜淡竹叶为主,酌加对症药。

宣肺气用蝉衣、瓜蒌皮,开胃用无花果,平肝熄风用钩藤、桑叶、白菊,凉血解毒用玄参、银花、蒲公英之类,合乎轻灵方义。



7.治疟不善,留邪有三害

      王孟英尝说,治疟不善有三患:一是邪留肝络,则为疟母(现代所谓脾脏肿大);二是留邪伤脾,变成疟臌;三是久疟损伤肾阴,成为疟劳。这都是医者不研究疟疾所感暑湿之邪的重轻,与本身秉体的寒热,有无兼挟痰湿。只知截疟,使邪无出路,从三阳经内陷入三阴经,损伤肝脾肾,变成难治之证。
      王孟英善治外感化疟,主要在分清营卫气血及兼症夹症,使真气不伤,邪从外达,无留邪为患。王孟英还说,临证必先辨其病属何因,继必察其体质何似,更当审其有无宿恙,然后权其先后之宜,方可用药,自然服药有效,而无后患。



8.治食积成病要分辨有无表邪

      消食之药,多为消滞与攻下之品。

但首先要明辨,有表邪者,宜用解表化滞法,表邪外达,食滞自然消化。

亦要分辨病人秉体寒热燥湿之不同,阴脏阳脏之区别。

寒体食积,赛如水中之冰;

热体积食,好象炉中之炭。

所以治食积,要问明所伤何物?

寒食积如吃了寒性饮食物成病,消食药宜兼温化,古人泻寒积药用巴豆霜,取其温下。

如吃了热性食物成病,应当用凉散药或清下药,常用生萝卜汁,既能清热,又能化食,不药之药,最为适宜。

没有鲜萝卜的时候,可用栀豉汤代替,另用生大黄、生甘草,开水泡出汁,加入药内同服,效果颇为理想。



9.外损病是因虚体外感误治所致

      外损的病症,是内伤虚体,感受风寒暑湿成病,医生只顾体虚,一味呆补,不兼用驱逐病邪之药,使病邪得补反而牢固不出;或注重逐邪,专用克削攻泻药,大伤元气,肝肺胃内脏受损伤,不虚做成虚,非损造成损。这都是因误药造成损症,病名外损,是因外感留邪成损。
      譬如伤风感冒咳嗽,是轻微的病症,不明白咳嗽是本身元气驱邪外出的道理,反而用成药止咳,留邪不出,成咳嗽久病,加以体虚,造成肺痿症。病在初起时,应用和解,仿古人用参苏饮方法,驱逐风寒,略兼补气养液之品同用,使外邪驱逐,真元不受损伤。
      若受暑湿成病,感觉发热,胸满头眩,腹胀纳钝,先进炒盐泡汤探吐,去其胸膈热气痰涎,后用栀豉汤加鲜荷叶煎汁服,清解暑湿,能使病愈无后患。
      凡治虚体病症,时时想到急病兼虚,要慎食荤腥油黏生冷,使内脏清洁为要。



10.治慢性病要病人耐心勿躁

      尝遇许多病人,不肯忍耐,欲求速效,杂药乱投,使病症反而增重。

《内经》说:

"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大凡神经性的病,以及肝炎胃病,都要内脏安静,肝火不妄动,使精神内守,意志安宁,饮食有味,夜能安眠,自然病能渐瘥。

阴虚火炽的遗精,肝阳上升的头晕、头痛,亦要静心勿躁,才能逐渐向愈。


      患阳痿早泄病症,尤其不能心急求速效,要听其自然,若服药求速效,妄图勉强纵欲,岂知精髓不足,勉强行房,反而早泄,即使成孕,亦不能保胎安宁,即使生育,孩子亦不健康,这都是因无耐心之害。



11.对虚弱体患者治疗以和解为主

      虚弱体患者治疗总则,须辨所患新病的原因,分清是内'伤,还是外感;

所患旧病与新病有什么关系,要将新感驱逐出去,不使内留,同时又要保护元气,不受表散的影响。

古人有和解治法,就是讲驱邪固本,表里兼顾的治法。

      治虚体患者,必须注意保元气,逐邪外出为首,还要注意用药,勿败胃,勿伤脾作泻,亦勿可呆补,使胸腹胀满。

用药既要疏通气机,又要做到不耗气,不伤液,轻可去实,拨动气机,同时又使患者精神安定,夜能安眠,缓以图治,虚损弱体自然能病愈转强。

进一步说,久病患者,病型已乱,治疗应从调和脾胃为主,但有"健脾阳"、"和胃阴"之不同,必须检查从前起病原因,所服药物,损伤气液程度。

伤气者治脾阳,伤液者养胃阴,同时还要检查目前病状与胃纳、睡眠、二便等情况,为治脾治胃的标准。

      久病不痊,胃纳无味,可用所喜的食物诱之。

治久病以扶元保胃气为主,要少用毒性药。

伤于情志的病症,必须缓治,用轻剂芳香药调理。




  12.上下交病治其中凡遇久病,脏腑气血都受损害,治宜辨其体质属阴属阳,分别阳虚治脾,阴虚治胃方法,使中气足胃纳强,诸病自然渐愈。若不顾脾胃,只知见病治病,发现一种病用一种药,杂药乱投,病难好转,脾胃反败,致成不治者多矣!李杲(东垣)治病,以脾为重,叶桂(天士)治病,调胃为先,能得治法纲要,百病皆愈,值得后人仿效。
      譬如病人有泄泻遗精,头晕失眠,及肝炎胁痛,这就是上下交病,宜治其中。可用参苓白术散(西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淮山药、白扁豆、苡仁、莲子、陈皮、砂仁、桔梗),此方能治多种病,但以治中焦为主。这就是中医治病,以整体为主的道理。




13.致病因素皆因郁结,治病方法以开郁达闭

      内伤病,以气郁、血滞、湿困、痰闭为主因;

外感病,亦因先有内郁,后受外感,因患者气机郁滞,无力抵抗外邪以致成病。

外科所患疮疖亦因气血瘀郁不流通成病。

故日无郁不成病,治病总方法,以流通气血为首要。

      故寒凉药退热,宜佐活血通络疏滞药一二味,以免热退湿遏,留邪为患。




14.开郁安神为治梦遗的主要方法

      肾主闭藏,肝主疏泄。

梦遗失精,病本在郁,郁则生火,使神不守舍,精从下漏。

青年在发育时犯 手银,最可怕。

因他所遗之精,是秉承失天所来之精,中年交合所泄之精,是饮食水谷所化之精,是后天水谷精华所成,是日生之精,与先天秉受之精有天渊之别。

治先天之精甚难,首先要戒妄想,忌烦躁,待内脏安定,神静气平,使精能固.只靠服药,效果甚微。



      15.临病人问所便也是治病一法
      凡患慢性病服药久而无效者,可以问其所好,若对病无危害,不妨放松忌口。如水肿服药忌盐已久,人困倦,可以吃些咸味,引开胃口;病湿热症久,忌荤腥,可吃些鲜味,引开胃纳。能进食,病自然能瘥。机械刻板,严令忌日,反而有害。古人云:"瞄病人问所便"是有深刻意义的。
      病者服药有起反应之事,亦须问明。若病人讲服某药不利要头眩作吐或吃了某药要失眠,魏老就依病人主张除去某药,亦是问所便的办法。特别是神经性病症,合其意则和,违其意则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