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真武汤临证应用浅析

2020年02月24日 8715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真武汤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温阳利水之名方。笔者在学习期间,通过研习经文和临床体会对其有了进一步认识,现总结如下:

1、药物分析:

   真武汤方组成:茯苓、芍药、生姜各三两(切),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方中白术、茯苓利水健脾;生姜辛温暖胃散寒;附子回阳以助水气之吸收;芍药护阴以防辛热伤阴。真武汤用药简单,但组方严谨,方中温阳药与利水药同用,温阳补肾以治其本,利水消肿以治其标,标本兼顾,配伍滋阴药物使补阳不伤阴。这与后世医家张景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的观点不谋而合。

2、经文分析:

   真武汤在《伤寒论》中出现两次,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本条为太阳病发汗表不解而出现的阳虚水泛的变证。经文中太阳病用麻黄、桂枝之品致使发汗太过,出现“振振欲擗地”的亡阳之征。汗出过多,卫气解散,其人似乎全无外廓,无可置身,思欲擗地以处其内也[1]。第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李翰卿[2]认为“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是阳虚里寒,水不能吸收的证候。“咳”是寒水影响肺部的症候,也包括喘证在内;“小便利”不是完全通顺如常,是还能多少小便些,不一定比平时多。喻嘉言整理《伤寒论》中提及真武汤:“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以真武汤救之”。喻氏[3]认为:膀胱与肾,一腑一脏,同居北方寒水之位,腑为阳邪,藉用麻、桂为青龙;脏邪为阴邪,藉附子为真武。得此二方,以消痰导水,消阴摄阳,神功不可思议也。

3、临床应用:

   真武汤主要应用于素体阳虚,外感发汗不解,同时出现阳虚水泛者、或少阴病阳虚、水气内停泛溢四肢之水肿、小便不利、咳喘、呕吐、心悸、眩晕等证。在临床具体应用时,可不必拘泥于《伤寒论》原文所述的症状。如《伤寒论》小柴胡汤证所讲“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若因阳虚所致者,无论水肿、咳喘、泄泻、心悸等证,均可应用。此外,方中附子辛热有毒,应根据患者病情轻重和体质强弱来酌情应用,当大剂量应用时应嘱先煎并少量频服来减轻毒性。

4、总结

   中医讲究的是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对于经方的应用更是如此。对于真武汤的临床应用应把握其温阳利水的大方向,对于因阳虚引起的虚寒性疾病,如肾脏疾病如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衰竭;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心血管系统如高血压病等,只要辩证准确在临床上使用必然能收到良好的疗效[4]

 

 

参考文献

[1]汪莲石.伤寒论汇注精华 [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78-79

[2]李翰卿.伤寒论113方临床使用经验 [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14266

[3]汪莲石.伤寒论汇注精华 [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199

[4]王婷婷,海英等.真武汤证探析 [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 ( 3 ) 158-15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