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专家质疑“生物共振疗法”(下篇)

2015年09月17日 12076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以“生物共振”检索国际文献,网上只找到30来篇论文。

       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秘书长尹佳教授告诉记者,任何一种新的诊疗方法必须要有循证医学证据作为支撑,也就是必须要有权威医学机构进行的大量临床病例研究材料,而且在专业期刊上通常还会有相关学术论文发表,特别是这么一项颇有改写变态反应学百年历史味道的“划时代成果”,显然一定会有很多学者对此关注研究,论文数很可能会是“海量”的。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有专家在国际著名的医学文献检索库PUBMED中查询Bioresonance(生物共振),结果却仅找到了30来篇文献,而且没有哪篇是刊载在有影响的变态反应学期刊上的。耐人寻味的是,就在这少得可怜的文献中,还有几篇是专门批驳生物共振治疗的。   

       据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王良录教授介绍,无论是2003年出版的第六版国际权威的变态反应学教科书《米德尔顿变态反应原理与实践》(Middleton'sAllergyPrinciplesandPractice),还是国际权威学术刊物——美国的《变态反应与临床免疫学杂志》(JACI)、欧洲的《变态反应》(Al-lergy)上面,都从来没有看到过有关生物共振疗法的报道。而对于厂商向记者提供的书籍和论文,王良录看后认为所有这些都不足以作为循证医学证据,来证明其的确有临床疗效。    

       广州医学第二附属医院过敏反应科主任赖荷教授当初在试用生物共振治疗时,就曾要求厂商提供其在国外的相关文献和应用单位,结果尽管提供的文献是10多年前的,但倒是一口气提供了10家据称是应用了生物共振的德国医院的名称。恰好赖荷在德国就有亲戚,她请人帮忙给这些“榜上有名”的医院打电话,结果从医院得到的答复都是“不知道”。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皮肤科主任李林峰教授是国内接触性皮炎方面的著名专家,对于生物共振疗法,他表示,任何新的诊疗方法都要讲求循证医学证据,特别是要有双盲随机对照试验结果作为支撑,但目前看到的一些关于生物共振在皮肤科领域应用的文章中,其试验设计基本上都是开放性的,也就是说研究中没有设对照组,更不用说双盲了,而且也没有与公认的金标准进行对比,说服力不够。事实上,厂商也曾经找过他,但当他按照上述要求,希望厂商提供相应的严格临床研究资料时,却就此没有了下文。    

       皮肤科专家评价生物共振治疗是“概念炒作”   

       20世纪20年代初,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LouisV.deBroglie)创立了物质波理论,指出所有物质都具有波粒二象性,并因此获得了192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而生物共振疗法的原理则是这样表述的,“根据物质波理论,可以认为过敏是一种生物物理信息现象,过敏现象在人体内产生需要过敏印痕的出现。这种过敏印痕来自于物质与人体的多次接触,然后逐步产生基于物质信息的生物物理印痕即是病症之根本。一旦人体产生于这种印痕信息,它就可以被维持并处于休眠状态,当再次接触过敏源时印迹被激活,并进而生物物理脉冲诱发常见的变态反应疾病,如皮肤瘙痒、血管性水肿等。”据说,这就是生物共振宣称自己是一项源于诺贝尔奖发明的原因。    

       王良录为这一原理专门请教过不少生物物理专家,但也没有谁听说过,即便上网检索外文资料,找到的相关网页也大都是有关厂商创建的。采访中,一位从事生物物理学研究几十年的知名专家也向记者表示,自己在专业文献中从未见过“生物共振”这个名词,也没听说有哪位科学家在做这方面的研究。沈阳军区总医院变态反应科主任林小平教授则直言:“其原理没有什么科学性,理论上也讲不通。”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所长陈志强教授是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以及皮肤病学分会的常委,他对于生物共振治疗的评价是“概念炒作”。生物共振治疗所宣称的“将每个人体内都有生物信息检测、反转、放大、回输到体内就可以治疗相关变态反应疾病”云云,其实是对生物信息学概念的歪曲。真正的生物信息是生物信息学的一个专门的概念,是指通过对DNA、RNA、蛋白质等生命物质的序列、空间构象、立体距离、活性中心、电子云的分布与密度等一系列信息的解析,阐释其对于遗传信息的复制、转录、翻译过程中的影响,以及对于蛋白质生物活性的影响等,而“生物共振治疗”对生物信息的所谓演绎却与此毫不相干。     

       经销商说出“核心竞争力”:几十万元投入8个月可回本   

       为了求证这一原产于德国的“高科技设备”在境外口碑究竟如何,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的尹佳和王良录在去年的一次国际变态反应会议上,曾专门请教了时任欧洲变态反应与临床免疫学会主席、德国夏洛蒂医院教授UlrichWahn。这位国际著名的变态反应学家说这种设备他知道,但没有允许这种设备进入自己所在的医院。他说,这样的设备在德国通常只有一些私人开业的皮肤科医生才会用,其目的就是一个——“make money”(赚钱)。  

       这样的设备在中国的价格为四五十万元人民币。“医疗机构如果每天科室门诊量大于10人,即可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购买后无需任何耗材,每月科室收入即可达5万至12万元,平均6~8个月回本。”这是在生物共振治疗设备的推广中被反复强调的“核心竞争力”。在实践中,这样的“卖点”被证明并非空穴来风。    

       据了解,用生物共振做过敏原检测的价格是每种过敏原1元,通常要检测400种,即需400元,检测时间为10多分钟;而做生物共振治疗每次为100元,每次1小时左右,1周做1次,通常3~4次为一个疗程。这意味着一个病人一个疗程的检测、治疗下来最少也要好几百元,所以即便达不到“每天科室门诊量大于10人”的数量,6个月差不多也能收回成本开始净赚了。而“每天科室门诊量大于10人”的规模效益,在一位儿科哮喘专家看来也并不难达到。专家认为,“坐在那里两手握一握”又没有任何损伤的诊疗方式无疑“老少皆宜”,病人乐于接受,尤其是现今心疼孩子不怕给孩子花钱的独生子女家长;同时其过敏原检出的阳性率又普遍偏高,也符合患者“花了钱就得查出点病”的心态,自然拥护者众。   

       对此颇为愤慨的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主任委员张宏誉教授告诉记者,这种方法作为对过敏疾病诊疗方面的一种探索也未尝不可,但退一万步讲也绝不能作为临床服务项目向患者要钱。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对于生物共振在变态反应疾病治疗上的应用,也有支持者。一些支持者认为,以张宏誉为代表的专家都没有使用过生物共振治疗仪,认为他们没有资格对此表示质疑。王良录提出,生物共振治疗究竟有无疗效,可以由权威部门组织循证医学专家设计试验方案,由独立于持正反两方面观点的机构进行试验,给公众一个正确的答案。(健康报 2006.07.18 2版 综合新闻 编辑:陈浩 作者:罗刚)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