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借鉴老师的文章学习

2020年04月22日 792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出师表》是初中必须要背诵的科目,相信每一个学过这篇课文的人,现在都能熟练地背诵一两句,有的甚至依然可以背出全文。

 

我年少时,一直觉得作者写的有点凌乱,左一句右一句的,也不知道他想说啥。好端端地突然写起自己的生平往事,皇帝刘禅从小就认识孔明,这又是何苦呢?

 

现在毕业快20年了,经历了一些事以后,才真正理解诸葛亮为什么要这么写。

之前一直觉得《出师表》是一个老臣在出征前的表决心,现在才发现,这是一篇典型的工作汇报,我们却把它读成了文学作品。

 

《出师表》应该是每一个写报告的下属,都要学习的范本。



 

首先,第一句“先帝创业为半而中道崩殂”。用刘禅父亲刘备的死作为开头,这种写法并不寻常,即使是今天,都是很晦气的一种说法。为什么呢?为的是让读报告的人重视,不要以为这是一份普通的奏折,随便批一下就完了。

但是大家伙儿要注意了,这招可不要轻易尝试,诸葛亮是托孤重臣,是开了挂的人民币玩家。如果你和领导汇报,第一句话写的是:“公司再这么下去恐怕就要完犊子啦!!”估计领导看了以后,先让你完犊子。

 

写过报告的下属都知道,全文最关键的话往往只有2到3句,其他语言都是为了委婉地表达和修饰。

那么,《出师表》的文眼在哪里呢?我觉得是第二段和第三段的开头。这个位置是最合适说重要内容的,放得靠前,显得太直接;放得靠后,又容易被遗漏。

 

第二段开头:“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这是在规劝皇帝刘禅:当领导最重要的就是“公平”。赏罚不均,必定生乱,一旦生乱,则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应该说,这是自古至今,领导们最需要注意的事。这一段写的义正言辞,体现了诸葛丞相的睿智和刚正。

 

第三段开头:“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这一段就有些隐晦了,夹带着一些自己的私心。看得出,是想安排自己信任的人,在宫里担任要职,也希望皇帝刘禅可以重用他们。以至于此类言辞在后文中反复出现——“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反反复复地出现这几个人名,无疑破坏了文字方面的美感,读起来显得很奇怪和突兀。但是丞相的心意,还是很明显的,表面看着是鞭策,实则是举荐。他对于晚辈的提携之心,溢于言表。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党争,蜀汉势力内部更是“山头林立”:有跟着刘备创业的三兄弟,也包括孔明;有荆襄九郡纳降的魏延、黄忠;有川蜀旧部法正、李严;还有西凉的马超;南方的孟获等等。诸葛亮北伐以后,宫里势必会有权力斗争,安排自己的亲信执掌要职,可以说是必要且无奈之举。我想,换做其他人,也一样会这么做吧。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段描述我们最为耳熟能详,是诸葛亮的生平简介。行文流畅,言辞谦卑。其实,现在来看,这可不是单纯地回忆自己往昔的峥嵘岁月,真实目的是为了向皇帝刘婵表忠心:自己并没有独揽大权的野心。让上级对自己放心,是每一个下级必须要做的事,也是诸葛丞相花大量笔墨在这段抒情文字上的原因。

 

纵观全文,字里行间无不透着一个高层管理人员深深的无奈。手下没有得力的能臣,主公又缺乏统一天下的雄心。蜀中已无大将,带着孤军远征,瞻前顾后的悲壮气氛跃然纸上。

 



少年能诵出师表,而今方识丞相心

 

诸葛亮作为一个托孤的相父,上奏的时候尚且如此小心翼翼。我们这样的平凡人,在向上级汇报工作的时候,就更应该谦逊谨慎。要知道,作为领导,能“开张圣听,察纳雅言”,谈何容易。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