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偷窃癖不同于偷窃

2020年09月23日 7963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小博士论坛:
  有些孩子屡次偷拿父母、亲戚或同学的钱和物。不可思议的是,这些孩子家境宽裕,平时也不缺少什么,偷来的钱和东西随便乱用。他们甚至忘了从哪儿偷来的、偷了多少。面对家长和老师反复的批评、处罚,每次孩子都知道错了,发誓不再偷了,但过后仍然难以自持。这是为什么呢?
  1.从偷窃的刺激中得到满足。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科王新良
  经精神检查、询问成长经历、家庭背景、父母管教方式后,医生的诊断结论为偷窃癖。此种行为障碍女性多于男性,一般从五六岁开始,初期多被家人忽视,等上学后听到老师反映才感到问题的严重性。
  偷窃癖与小偷不同。偷窃癖的主要特征是反复出现不可克制的偷窃冲动,事前无计划,有逐渐加重的紧张兴奋感。行窃的钱物不是因个人实际需要,也不考虑偷窃物的经济价值,他们常将偷窃的物品丢弃、偷偷归还或收藏起来。一般是独自进行偷窃,在体会到偷窃过程的刺激后,紧张得到了缓解,精神上得到了满足。
  2.内在原因为焦虑抑郁强迫症。
  偷窃癖是病理性的,致病因素和机理较为复杂。有关研究认为,这类儿童存在大脑发育不良和脑内单胺代谢异常,因此这类儿童的情感方式、行为方式与同龄儿童有偏差。偷窃是病的外在表现,内在的“驱力”和根源来自焦虑、抑郁和强迫症。另外,患有偷窃癖的儿童多由祖辈监护养育,或父母离异、再婚,与家长缺少情感沟通,在学校多被孤立、惩罚,这使孩子缺少爱和理性诱导,因此也就难以建立自尊自爱。当快乐取向与某些不良行为联在一起,他们在潜意识中成就了一种自我精神补偿。指责和批评就意味着压制了他们的精神需求,不但效果不好,反而随着年龄增长会形成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

摘自《儿童健康红宝书-学龄儿童篇》,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年,王新良主编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