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减容术前的呼吸康复治疗
2018年08月06日 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多发病、常见病,我国约有800万~1000万患者,约占总人口的0.6%~4.3%,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老年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病因之一。除了肺移植外,对于适当的患者,肺减容术(LVRS)是目前减轻气急症状、改善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由于此类患者术前往往有比较严重的气急症状,呼吸肌耐力比较差,术后可能出现咳痰无力等情况,导致痰液潴留、肺部感染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术后恢复。肺减容术前呼吸康复治疗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这一点在国内外业界已取得大多数人的认同,多数医疗机构将其作为一项术前常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呼吸康复药物治疗和呼吸康复锻炼两部分。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谢冬
一. 呼吸康复中的药物治疗:
在呼吸康复治疗中,给予解痉、祛痰治疗,必要时使用抗生素治疗感染、吸氧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使患者顺利完成康复计划,把呼吸机能恢复到可能的最佳状态,为即将到来的手术做好准备。
1. 支气管扩张剂
(1). 拟交感类药
这类药物被普遍用于治疗COPD的一线用药。β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促进cAMP的形成,而后者导致了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改变,对呼吸、心血管系统产生多重效果。刺激β1受体主要引起心脏的正性变时和正性变力效应,而刺激β2主要引起呼吸系统的改变,如支气管平滑肌松弛、肺动脉舒张、气道黏液清除作用加强、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释放介质减少等。拟交感类药β2激动剂对β2受体的刺激还能减少支气管微血管的高通透性,可引起骨骼肌震颤,并可能对心脏产生一些直接作用。
β肾上腺素能激动剂可分为四类: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s)、间苯二酚(resorcinols)、水杨甙(saligenins)和前药物(pro-drugs)。在临床上一般采用β2肾上腺素能受体特异性激动剂,代表药物有异丙肾上腺素、沙丁胺醇等。一般的口服或者胃肠外注射给药所需药量大,肌肉震颤、外周血管舒张等副作用也很大,仅有限用于耐受能力较好的年轻患者;通过气雾剂方式给药,因用量少而能减少副作用,但维持时间不长;通过口服控释片用量稍大,但能有效缓解晚间症状。
(2). 甲基黄嘌呤类
甲基黄嘌呤类代表药物有茶碱、咖啡因,可可碱等。茶碱使用了半个多世纪,作用机制还不明确,它可以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加强膈肌的收缩能力,降低膈肌疲劳易感性。有人认为茶碱的药理作用可能与其抑制磷酸二酯酶有关,磷酸二酯酶抑制导致cAMP破坏减少,从而增加了cAMP在细胞内的浓度。氨茶碱是茶碱和乙二胺的复盐,最常用的茶碱制剂,是治疗支气管痉挛的重要药品。黏膜纤毛的
(3). 抗胆碱能支气管扩张剂
抗胆碱能制剂通过阻断M胆碱能受体,降低cGMP,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这类药和β肾上腺素能制剂扩张支气管的效果是独立的,长期使用,抗胆碱能制剂比β肾上腺素能制剂更有效。但是,抗胆碱能类代表药物硫酸阿托品还有抑制支气管腺体分泌的作用,使痰液变稠,不易咳出。人工合成的异丙阿托品等制剂有明显的扩张支气管作用,且不影响痰液的粘稠度和拍出的痰量。
(4)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的抗喘机制可能与其消炎、抑制变态反应等作用有关。注射用糖皮质激素是重要的抢救药物,用于哮喘持续状态或危重发作病例。气雾剂局部给药可以解除支气管痉挛,没有全身用药的负作用,但长期吸入可以引起口咽部真菌感染。
2. 镇咳、化痰、溶痰药
咳嗽咳痰是呼吸道疾病患者常见的症状,可能提示未发现的重要疾病,如肺癌等,所以一定要注意排除COPD以外的病因,方可进行康复治疗。有明确病因的应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没有明确的则给与非特异性的治疗。溴化异丙阿托品、溴化甘油等镇咳药通过改变激发咳嗽反射的黏膜纤毛装置起到镇咳作用,吗啡等通过增加咳嗽反射中枢的阈值或延长不应期而发挥作用。化痰、溶痰药通过增加呼吸道分泌稀释痰液,或者裂解痰液中的纤维蛋白(黏液溶解),从而使痰液容易咳出。比较常用的药物有祛痰灵口服液、沐舒坦、吉诺通等。
3. 防治呼吸道感染
为了预防COPD急性发作,必须保证患者摄取充足的营养和水分、戒烟,并能有效咳出气道内的痰液。其它的预防措施有接种常见呼吸道病毒或细菌的疫苗,服用抗病毒制剂,以及增加患者免疫力的治疗。如果有了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应该及时使用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治疗。
4.氧疗
众多的研究资料表明,与吸入室内空气相比,低氧血症患者在吸入各种浓度的氧气时都能提高运动耐受力,吸氧对那些只在运动时才出现动脉血氧合不足的患者同样有提高运动耐力的作用,但是吸氧是否能提高最大运动能力还不清楚,对于吸入浓度与耐力提高的关系也有争议,有人认为吸入高浓度氧与吸入低浓度氧是等效的。
氧疗可能对外周化学感受器有重要的生理效应。PaO2增高导致颈动脉体传入冲动减少,可能是吸氧减轻正常人和COPD患者气急症状的重要机制。但是,也有人认为氧疗的疗效更多的是体现在吸氧的安慰剂效应上。
对于氧疗的指征,同样存在许多争议,应用比较广泛的标准有美国标准、英国标准、欧洲标准和澳大利亚标准。我们推荐使用美国标准。
氧疗的美国标准:
1. 呼吸室内空气时,PaO2≤55mmHg,或者SaO2≤88%
2. PaO2≤59mmHg且至少有下列一种情况:肺动脉高压(II、III、aVF导联P波>3mm);肺原性心脏病;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压积>56%)
二. 呼吸康复锻炼的主要方法:
50年前,Alvan Barach 和William F. Miller首先提出了控制呼吸技术(controlled breathing):缩唇呼吸、前倾体位和控制腹式呼吸,这三个主要的呼吸锻炼方式一直沿用至今。通过这些锻炼有意识地改变患者的呼吸模式,可以减轻慢性阻塞性肺病、囊性纤维化、支气管扩张症、慢性哮喘等患者的气急症状。但并非每种方法都适用于任何患者,在决定进行呼吸康复锻炼之后,应该根据患者对这些方法的反应制定个体化的方案。
1. 缩唇呼吸:
方法:用鼻深吸气,缩唇作吹口哨状,用4-6秒钟缓慢呼出。
效果:显著增加潮气量、PaO2,减少呼吸频率、PaCO2和分钟通气量;增加休息状态下的动脉血氧饱和度,但运动时无明显改善。
可能的机理:
尽管许多研究观察了缩唇呼吸生理反应,但是仍然没有一种解释可以完全阐述气急缓解的原因。COPD患者存在弥漫性气道狭窄、肺弹性回缩力丧失等解剖生理变化,患者被迫越来越多地动用呼气肌,用力呼气产生的胸膜腔正压传向胸腔内气道,使原本就比正常人更易萎陷的气道过早关闭,限制了呼出气流。缩唇呼吸增加呼出气道压力,把一大部分呼气压从气道转向气道,从而抑制了动力性呼吸气道萎陷。这可能是气急症状和某些生理指标改善的原因。另一种解释是,缩唇呼吸使膈肌恢复到一个比较有利的位置,但是Thoman、Ingram和Schilder等研究发现,缩唇呼吸并不能明显减少功能残气量,如果这个观察结果正确,那么膈肌就不是改善的主要原因了。Roa等人提出第三种解释,缩唇呼吸把大部分呼吸做功从膈肌转移到肋间肌,患者因而感觉气急缓解。
缩唇呼吸能够减轻气急症状,但迄今没有一项临床研究显示缩唇呼吸可以减少呼吸做功。缩唇呼吸也不能减少呼吸肌耗氧量。Mueller等认为,尽管分钟通气量减少,但是它所导致的呼吸肌耗氧量下降被每次呼吸所增加的呼吸做功抵消掉了。缩唇呼吸时潮气量增加、呼气阻力加大,呼吸肌必须为每次呼吸做更多的功。
2. 头低前倾位:
方法:坐位时用手或肘支在膝或桌子上,行走时借助手杖或扶车,保持前倾20-45°体位。
效果:保持这种体位可以使分钟通气量下降20%,患者气急症状明显缓解。
可能的机制:
约50年前Barach和Beck观察到COPD患者在仰卧、头低前倾位时常可缓解气急症状,但是产生这种效果的机制同样没有完全阐明。
Barach和Beck提出过比较直观的推测,低平的膈肌由于腹腔脏器上移而使收缩能力改善。多项试验表明,体位的改变的确使隔肌上移了3CM以上,但是膈肌运动幅度并没有明显增加。比较有意义的是Sharp及其同事的一个重要发现:一部分COPD患者在直立坐位或站立位吸气时,胸廓上部向外扩张,但是下位肋骨和上腹部并不协同扩张、甚至内陷,形成矛盾运动。这类患者肺过度充气更严重,总肺容积、功能残气量等都比较大,膈肌处在深度压抑状态,临床上只要观察患者呼吸运动方式就能明确判断。这个COPD亚群在仰卧或前倾坐位吸气时,呼吸模式外观和肌电图等显示上腹部运动转向正常的向外扩张,而且气急缓解程度和一些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其他COPD患者。Druz和Sharp随后用实验证实,直立或者端坐时膈肌机械做功减少,是因为膈肌形状与肌纤维长度发生了变化,而不是膈神经电活动减低所致,前倾位或卧位改善了膈肌将电活动转化为机械功的能力。另外,前倾坐位或行走时,用上肢支撑有助于改善几个辅助呼吸肌的功能(如:胸大肌、胸小肌等),这些肌肉因胸廓外支撑点固定而在胸廓肋骨支点上产生更大的拉力。膈肌和辅助呼吸肌的效能提高,呼吸费力程度降低,这可能是气急缓解的原因。这一个发现不仅为解释机制提供了可靠论据,也为制定康复计划增加了一个参考依据。但是,还有一部分COPD患者这种体位并不能缓解气急,所以,体位缓解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 腹式呼吸:
方法:每次至少锻炼半小时,每天2-3次,起初在仰卧位,然后在站立、行走或日常活动时也可进行锻炼,常与缩唇呼吸或前倾体位结合应用。在进行腹式呼吸锻炼前,有可逆性气道阻塞的患者应予支气管舒张剂,气道分泌物增多明显的患者应进行体位引流、有效咳痰,家庭氧疗的患者应予用氧。准备工作完成后,患者平卧或头低位倾斜15-25°仰卧,将右手放在中上腹部(左利手者用左手),左手放在前上胸部,尽量放松胸部和颈胸部的辅助呼吸肌。深慢呼吸,经鼻吸气,缩唇缓慢呼气。经鼻吸气时有意识地使用膈肌、收缩腹前壁肌肉,尽量使腹部隆起,促进膈肌运动和下胸廓的扩张,用手感知、监测这种呼吸运动。呼气时尽量收缩腹壁肌肉,使膈肌尽量向头侧移位,可以在下腹部放置或捆绑8-10磅的重量协助进行腹式呼吸。患者掌握卧位腹式呼吸的技巧之后,还可以在前倾坐位或立位进行同样的腹式呼吸锻炼。
效果:单独进行腹式呼吸锻炼可以使一部分患者的气急症状明显缓解,但是文献报道的呼吸生理学研究结果不一,矛盾很大,因此至今没有定论。
机制:
目前没有一个理论能够解释腹式呼吸环节气急的机理。
腹式呼吸时腹部肌肉做功占总的通气做功比例从40%升至67%,但是这种呼吸模式改变了骨性胸腔和腹腔的松弛状态,使二者运动的不协调性增加,机械作功效能可能比原本的自然呼吸模式还低。同位素扫描显示,腹式呼吸时肺通气并未出现重新分布,因此肺通气效能的改变也不会是吸入气均衡分布的结果。
三. 实施呼吸康复计划的具体方案
近年来,随着肺减容术的逐步开展和人们对呼吸康复的日益重视,出现了出许多呼吸锻炼的具体方法,但这些方法实质上是上述三种锻炼方法的衍生,只是更加方便实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锻炼方法,制定个体化的康复方案。
下面是上海市肺科医院肺减容术前呼吸康复计划的一个呼吸康复方案:
1. 病例选择:
确定符合肺减容术病例选择要求的COPD患者,近期无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同意遵照要求进行为期3月的呼吸康复计划,经试验性锻炼证实主要锻炼方法有效。
2. 呼吸康复计划:
为期3个月,呼吸康复计划开始前和结束后问卷调查患者气急症状的主观感受,根据国际气急标准定级,并由肺功能室测定肺功能、6分钟行走试验(6-MWD)等反映患者肺功能和活动耐力的客观指标。
主要内容包括:①呼吸锻炼:缩唇腹式呼吸和使用呼吸容量锻练器吸气锻炼;②卫生宣教:介绍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科普知识,如何正确呼吸、有效咳痰和适应术后的卧床咳痰,如何进行日常体能锻炼;③个别心理辅导:针对患者的具体问题,提供心理帮助,增强患者信心;④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药物治疗,有支气管痉挛者使用爱全乐气雾剂等药治疗,有黏痰者选用祛痰灵口服液、沐舒坦等治疗,血氧饱和度低、锻炼耐力受影响的患者间断氧疗。在完成锻炼前测试、基本掌握锻炼方法后,患者在家中锻炼,定期召集检查锻炼情况并进行有关宣教、指导。这些工作在医生的指导下,由经验丰富的护士具体负责实施。
下面是呼吸康复锻炼的具体操作方法:
缩唇腹式呼吸:患者取平卧位,全身放松,在腹部平放一本书,双手自然摆放在身体两侧。用嘴快速呼吸数次,然后用鼻缓慢深吸气,使平放在腹部的书尽量抬高,在吸气末缩起口唇作吹口哨状,用口慢慢呼气,使平放在腹部的书尽量下降。这种深呼吸每分钟8—10次,持续5分钟,每天3次,坚持3个月。
呼吸容量锻练器(Volumetric Exerciser)锻炼:采用Voldyne5000呼吸容量锻练器( 美国Sherwood公司),该锻练器由一个较粗和一个较细的透明塑料柱以及一条带吸嘴的呼吸机用塑料管组成。用吸嘴吸气时,空气由粗柱底部进入,向上推动粗柱内的白活塞,用以指示吸入气体的容积。吸入气体随后通过连接管从底部进入细柱,由于细柱内的黄活塞不完全密闭,所以黄活塞的高度随吸入气体的流速变化,由低到高依次为“最好”、“较好”和“好”。锻炼时,患者挺胸直立位或坐位,先把粗柱边的指示箭头移到预定吸入气体量的高度,正常呼气后口含吸嘴缓慢吸气,尽可能使白活塞达到箭头指示的高度,并使指示流速的黄活塞在整个吸气过程中保持在“最好”范围内。吸气完成后,拿开吸嘴,屏气1-5秒,然后正常呼气,完成一次锻炼。拿开吸嘴后,活塞会自动复位。这种吸气锻炼每分钟8-10次,持续5分钟,每天3次,坚持3个月。锻炼过程中逐步提高吸气总量的标准。
术后随访:详细记录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及死亡情况,术后每隔一年复查一次肺功能检查、动脉血气分析和6分钟行走试验。
四.结语
根据我院的统计资料,完成呼吸康复计划以后,97.6%的患者反映气急症状缓解,使用呼吸容量锻练器的吸气量、6分钟行走距离和MVV在实施康复计划前后也有显著改善,但是FEV1、PaO2、PaCO2变化无统计学差异。肺减容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2.86%,死亡率为4.76%,与国外文献报道基本持平,明显好于未进行呼吸康复病例。
肺减容术前呼吸康复尽管对一些客观指标无明显改善作用,但它确实提高了患者的呼吸耐力,改善了主观症状,也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自信,为下一步的肺减容手术作好了生理和心理上的准备。我们认为,术前呼吸康复的重点有以下三个方面:呼吸肌锻炼、有效呼吸模式训练和心理康复。同时,呼吸康复计划还应该简便易行,费用少,不需要复杂的器械和技巧,适合在家庭、社区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