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白露至秋燥起谨防中风从这些做起……

2022年09月05日 962人阅读

  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5个节气,也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的表述为:“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

  “秋燥”是这样引发中风的

  “白露”,天气转凉,寒气渐增,昼夜温差变大,是夏秋交替的重要转折点。

  这一阶段,气候干燥,人体水分消耗增加,血液粘稠度变高,再加上皮肤和皮下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极易引起血压升高。尤其对于老年人来说,身体对温差变化适应慢,耐受力差,比较容易出现血压波动,严重时更会引发中风,威胁生命安全。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神经内科专家余志良博士谈到,中医很早就已关注到“秋燥”的影响和危害。从中医角度来说,秋季主气为“燥”,表现为气候干燥,空气中水分缺乏。当“燥”入侵人体时,即为燥邪。燥邪侵犯,一些高危人群因体内缺水导致血液粘稠度增高,加之情绪激动、劳累,引起血压波动,就容易得中风。

  余博士进一步阐述道,现代医学所说的中风,也即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脑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局部损伤的一组疾病。按中医理论来说,皆因初秋温燥为病,既有燥邪易伤阴津,又有温热之邪,易伤津耗气,两邪相合,阴伤更甚,阴不制阳,化生瘀痰,痹阻脑脉,经络不通,清窍蒙闭,进而导致中风发生。

  国内外临床研究也表明,进入秋季,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开始进入高发期。

  贴秋膘、挨秋冻要“悠着点”

  结合临床诊疗经验,余志良博士指出,每到秋天,像“贴秋膘”、“挨秋冻”这样所谓的“民间习俗”便开始大行其道,养生爱好者趋之如骛。事实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些传统的养生习俗已不再顺应时代变迁,甚至会对健康产生危害。

  1.贴秋膘

  我国北方有立秋“贴秋膘”的传统,多食肉类,让身体做好过冬御寒的准备。在南方一些地区,秋季也有“进补”的习俗。

  余博士认为,一定程度上,这符合中医养生理念。但是,今天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同古代相比提升了很多,古代贵族的富贵病“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已经扩展到了普通人。对“三高”人群来说,“贴秋膘”可能是身体沉重的负担,甚至诱发脑血管意外,故而切不可盲从。

  2.挨秋冻

  我国自古就有“春捂秋冻,少生杂病”的说法。“秋冻”本意是为提高人们对逐渐变冷环境的耐受力,使人体慢慢适应气温变化。

  对于心脑血管病病史者或高危风险者,尤其是老年人,因体质虚弱,不建议挨秋冻。

  3.放任“秋乏”

  中医理论认为,秋季天气干燥,会伤到人的津液,因此会造成津液不足,阳热旺盛,导致机体阳盛阴虚,人就会觉得乏力、没精神。

  “秋乏”还会导致内分泌失调,出现情绪状态紊乱,造成血压波动,加剧脑血管意外风险。

  科学防范 远离中风

  结合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余志良博士认为,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入手,防范中风风险:

  1.定期监测

  40岁以上人群应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血糖。对于存在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危险因素者,可加强脑卒中的主动筛查。

  2.积极治疗原发病

  有心脏病、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等病史者,要遵医嘱合理用药。病情出现起伏,药物控制不力时要及时就医,切勿自行调整用药。

  3.调节饮食,合理食疗

  秋季多吃蔬菜水果、豆制品,控制肉类摄入,尽可能做到“低脂、低盐、低糖”,适量补充水分。“三高”人群可采用一些针对性的降压、降糖、降脂食疗方。

  4. 戒烟酒

  吸烟饮酒可使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加剧血管收缩、加速动脉血管硬化,危害心脑血管健康。

  5.避免疲劳,适量运动

  工作和运动要量力而为,避免熬夜和长时间作息不规律。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打太极,练习传统的“八段锦”、“五禽戏”等。

  6.调情志

  保持乐观情绪,避免情绪大起大落。调查显示,长寿者显著的特征就是心情开朗、情绪乐观,这一点特别重要。

  7.重先兆

  若无诱因出现头痛头晕、单侧肢体乏力、嘴角歪斜、言语困难等症状,很可能已面临中风危险,应尽快到医院接受专科检查治疗。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源自摄图网,如有版权纠纷,请及时联系医院。一经查实,将立即删除。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