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痣及皮肤肿物|中年面部忽然长痣需要处理吗?

2024年03月28日 67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中年面部忽然长痣需要处理吗?

九院昝涛医生科普|痣及皮肤肿物系列


常常会有患者咨询:突然发现某某部位长了一颗痣,该怎么办呀?需不需要处理?再或者有家长发现孩子某一部位的痣好像比以前长大,这个有没有影响?


人体的大多数黑色素痣在出生后的第2-6年开始出现,属于后天性的,到20岁前几乎身体所以的黑痣都已显现。


每个人全身黑痣的数目不一,正常人体表一般存在15-20颗黑色素痣,绝大部分存在于皮肤上,但也有少数分布于口腔、阴道等鳞状上皮覆盖的黏膜,甚至于腋窝等处的浅表淋巴结的包膜上。


按照痣出现的时间可分为先天性黑色素细胞痣后天性黑色素细胞痣,出生时即有的为先天性,出生后发生的为后天性。不论先天性或后天性,黑痣常常边缘光滑、边界清楚、色泽均匀。


先天性痣会随着婴儿体表皮肤生长而增大,但它的形状一般不会有明显变化。而后天性痣(又称获得性痣)则是痣本身会缓慢增大,甚至慢慢隆起。


那么,如果中年后面部突然长痣或者儿时的痣突然长大需要处理吗?


首先,要明确诱因:

1.年龄增长

对于先天性黑色素痣来讲,其恶变概率与痣的体积成正相关。


黑色素痣的大小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大。有研究显示在婴幼儿以及儿童时期,色素痣细胞仅局限于真皮乳头层,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色素痣细胞会潜入更深的皮肤层[1]。


但对于年龄较大还有新发的痣,尤其是长在足底手掌以及黏膜等易摩擦部位时,需要加以警惕。


2.外界刺激

暴晒,皮带、项链、袜子等长期摩擦。

图1.黑色素瘤

(图源:https://baike.sogou.com/v6528384.htm)


其次,再进行一个简单的自我评估判断是否需要尽快治疗:

临床上,最常用的痣评估标志称为“ABCDE法则”。

图1.ABCDE法则

(图源:https://www.sohu.com/a/535415395_121124571)


Asymmetrical(不对称)

看形状是否对称。普通痣两边对称,在痣的中轴画一根线,如果上下左右不对称,需引起重视,尽早就医。


Border(边界)

看边界是否规则。普通的痣边缘整齐、规则,如果痣的边界模糊不清,没有规则,需尽早就医。


Color(颜色)

看颜色是否均匀。普通的痣多为颜色均一的黑色、褐色、棕色,如果痣的颜色不均匀(出现深浅不一的花纹状),建议尽早就医。


Diameter(直径)

看直径是否大于5毫米。普通的痣直径一般小于5毫米,大于5毫米的痣或者近期增大明显,建议医院就诊评估。


Evolving(生长趋势)

看表面是否隆起。如果痣在大小、形状、颜色方面都有变化,而且厚度也有所增加,同时伴有皮肤发痒、疼痛、溃疡、感染、出血、结痂等情况,或出现卫星病灶(周围出现一个或多个新的小痣),需尽早就医。

以上ABCDE法则是我们自我评估痣性质的一种简单方法,但黑色素痣和恶性黑色素瘤最终需要通过手术切除后的标本进行病理检查才能确诊


对于儿时突然长大的痣,可根据身体实际生长发育情况来评估痣正常生长范围;对于中年后面部突然长的痣,可以根据颜色、形状、以及是否遭受外界刺激进行综合分析。



文章结语

总之,无论是中年后面部突然新生或者儿时的痣突然长大,只要出现可疑表现,建议尽早医院就诊,根据情况手术切除并做切除物的病理检查,明确黑痣的性质并指导后续治疗。


-END-


文稿/ 赵云

审核/ 李敏雄

编辑/ 孙映菲

References:

[1] 《中国整形外科学》王炜,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

[2] Marghoob A, Borrego J, Halpern A. Congenital melanocytic nevi: treatment modalities and management options[J]. Seminars in cutaneous medicine and surgery. 2007;26(4):231-240.

[3] Alikhan A, Ibrahimi O, Eisen D. Congenital melanocytic nevi: where are we now? Part I. Clinical presentation, epidemiology, pathogenesis, histology,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and neurocutaneous melanosi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2012;67(4):495.e491-417; 512-494.

[4] 色素痣的不同治疗方法及其研究进展[J]. 中国美容医学, 2022, 31(5): 169-17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