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303条结果

  • 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因 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 1.宿主动物和传染源 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包括野鼠及家鼠。 2.传播途径 主要传播为动物源性,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 3.人群易感性 一般认为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较低,一般青壮年发病率高,病后有持久免疫力。 临床表现 出血热潜伏期一般为2~3周。典型临床经过分为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
    岳孝太 主治医师 2020-03-25 08:27:17
  •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也称为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急性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将其划归为乙类传染病。HFRS广泛分布于全球的55个国家和地区,我国是全球HFRS发病人数和病死人数最多的国家,从1950年~2016年,共发生HFRS患者1,627,013例,其中死亡47,054人。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数据,近10年,我国平均每年HFRS发病人数约10,000人,占全世界同期发病人数的50%以上。陕西省属全国HFRS病例高发省份。HFRS由汉坦病毒引起,在我国主要有汉滩型和汉城型两型病毒流行。宿主动物和
    姜泓 副主任医师 2018-05-22 15:51:37
  • 主要成分糖蛋白7(gp7)和次要成分病毒蛋白40(VP40)。生物学特性病毒对有中度抵抗力,56℃30分钟不能完全灭活,但60℃1小时感染性丧失。在室温及4℃存放35天其感染性基本不变,-70℃可以长期保存。一定剂量的紫外线、γ射线、脂溶剂、β-丙内酯、次氯酸、酚类等均可灭活。本病毒可在多种细胞中培养,其中包括Vero细胞、VeroE6细胞和Hela细胞等。目前只发现一种血清型。病因病理病毒原理引起出血热的病毒是汉坦病毒。这种病毒侵入人体后直接作用于全身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引起广泛的血管壁损伤,使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导致组织或器官的水肿,从而出现全身皮肤粘膜的充血或出血,如病人的面颊、鼻、颈部、前胸
    王义德 医师 2023-10-06 15:09:04
  • 感染。接触传播:被鼠咬伤或破伤口接触病毒的鼠类血液和排泄物亦可导致感染。临床表现出血热潜伏期为4-46天。早期症状和体征:起病急,发冷,发热(38℃以上);全身酸痛,乏力,呈衰竭状;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痛);面、颈、上胸部充血潮红(三红),呈酒醉貌;眼睑浮肿,结膜充血水肿,有点状或片状出血;上腭粘膜呈网状充血,点状出血;腋下皮肤有线状或簇状排列的出血点;束臂试验阳性。病程经过:典型病例有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防控措施接种双价灭活的HFRS疫苗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有效措施。该疫苗共接种3针次,前两针间隔14天,第三针间隔半年以上。前两针为基础免疫,至关重要,任何原因导致的第二
    国敬芝 医师 2020-03-26 14:42:35
  • 已半年,家里养猪,猪圈里有很多大老鼠寄居,喂猪时经常看到老鼠并且有驱赶老鼠的经历。最初住院时两患者均未监测尿量,监测尿量后发现每日尿量>2500 ml。3月14日夫妻血液标本送至上海市疾病控制中心行免疫荧光素标记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IgM抗体检测,均为阳性,明确诊断为HFRS。 二、讨论 HFRS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其主要传染源。主要临床表现是发热、出血和肾损害,典型临床经过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发热期时多数有“三痛征”和“酒醉貌”[1]。HFRS典型患者应具备五期临床经过,非典型患者注意有无多尿期(尿量>3000 ml/d)。对于轻
    黄绍萍 副主任医师 2018-11-06 16:29:17
  • 《什么是出血热》我国流行的出血热又称肾综合症出血热,陕西关中地区出血热主要是通过黑线姬鼠携带汉滩病毒引起。出血热潜伏期一般为2-3周,它主要是通过被鼠咬伤或进食被老鼠排泄物(屎、尿)污染的食物等途径而感染。典型表现为起病急,有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皮肤粘膜三红(脸、颈部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有肾脏损害。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此病早期与感冒极其相似不易区分)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出血热预防措施1灭鼠和防鼠 灭鼠是防止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的关键,在流行地区要大力
    黄强 副主任医师 2017-12-04 14:57:39
  • ,其中7人死亡。从患者的血液和组织细胞中分离出一种新病毒,并根据发现地点命名为马尔堡病毒,其所致疾病称为马尔堡出血热。第二次流行为1998年至2000年的刚果民主共和国,共造成149人感染,123人死亡。第三次流行为2004年10月至2005年4月,安哥拉的威省共报告了231例病例,其中210例死亡,这是至今为止最大的一次暴发,病死率高达91%,且是第一次发生在城市环境。(三)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3-9天,较长的可超过2周。临床表现为多系统损害,以发热、出血症状为主,病情严重。病程为14-16天,死亡患者多于发病后第6-9天死亡。主要死因为循环系统、肝、肾功能衰竭和出血性休克。主要临床症状有
    朱翠云 主任医师 2018-07-20 20:17:28
  • 马尔堡出血热(Marburg hemorrhagic fever,MHF)是一种以急性发热伴有严重出血为主要表现的传染性疾病,经密切接触传播,传染性强,病死率高。1967年秋,德国马尔堡、法兰克福和前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几家疫苗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因在实验中接触一批从乌干达运来的非洲绿猴后,同时爆发一种严重出血热。马尔堡疫苗研究所首次从上述患者的血液和组织细胞中分离出一种新病毒,因而命名为马尔堡病毒(Marburg Virus),其所致的疾病称为马尔堡出血热。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感染科朱翠云[病原学]一、形态与结构马尔堡病毒属于丝状病毒科(Filoviridae)。在自然状态下,病毒呈多态性
    朱翠云 主任医师 2018-07-20 20:19:50
  • 流行性出血热的典型病例病程分为5期,包括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非典型和轻型病例可出现越期现象,而重症患者则可出现发热期、休克和少尿期之间的重叠。 流行性出血热有哪些典型症状? 发病前有潜伏期4~46天,以2周多见。 发热期 少数患者起病时以低热、胃肠不适和呼吸道感染样前驱症状开始。多数患者突然起病有畏冷、发热,体温39~40℃之间,以稽留热和弛张多见,程多数为3~7天,少数达10天以上。 除发热外主要表现尚可出现全身中毒症,毛细血管损伤和肾损害征。 全身表现为全身酸痛、头痛、腰痛和眼眶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一般称为 “三痛”。 毛细血管损伤主要表现为充血、出血
    吴世洪 副主任医师 2023-01-23 10:42:30
  • 水利、农垦、林垦、矿产、国防、桥梁、铁路等野外作业工地工作人员,在进入前均应进行认真的流行病学侦察和疫源地监测。如属出血热疫区或疫源地,必须采取预防性措施。一是施工前对施工、宿营地区及周围应做好灭鼠工作,将鼠密度控制在1%以下;同时应采取杀虫灭螨措施。二是野外施工时,尽可能不住工棚,利用可用的交通工具,尽量住在居民家里或接近的居民区内。必须搭工棚住宿时,应选择地势高、干燥和向阳的地方,工棚要搭成“介”字形,粮仓、厨房与工棚分开搭盖。不准睡地铺,要建高铺,铺面距地面不应低于1米,铺不靠墙,铺下禁放杂物和食品。工棚周围尽量挖防鼠沟、放鼠夹或毒饵,防止鼠类窜入棚内。在林区野营时,应选择有针叶林地段
    于娜 副主任医师 2017-11-24 19:55:06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