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3条结果

  • 是由暗色孢科真菌引起的深部真菌病。包含两个种:一种为皮肤着色芽生菌病,表现为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慢性局灶性感染,真菌在组织中的形态为棕色厚壁孢子,称“硬核体”;另一种为皮肤暗色丝孢霉病,除皮肤及皮下组织感染外,还可引起系统性主要是脑的感染,真菌在组织中为棕色分隔的菌丝。 能致病的暗色孢科真菌有多种,多存在于土壤与腐烂木材内,通过损伤的皮肤进入组织,以后直接或通过淋巴管蔓延。皮损好发于身体暴露部位,一般起于一侧的小腿或足部,其他如手、前臂或面部也可发生,初起为一个丘疹或小结节,逐渐向周围扩大,可形成溃疡,严重的整个小腿以至大腿都可受到侵犯。皮损表现多种多样,如结节、疣状、乳头状、菜花状
    徐静权 主治医师 2018-11-28 17:02:57
  • (一)皮肤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  亦称树胶肿型孢子丝菌病。约占各型病例的75%。由外伤处植入,约经5~180d,平均21d左右局部出现一小而硬可推动的无痛性皮下结节,呈红、紫或黑色,穿破皮肤后成为孢子丝菌下疳。有时初起即为溃疡,历数周至数月可愈合并在它处出现新的损害。当病程历久,尚可沿其引流的淋巴管出现许多类似皮下结节。典型病例常侵犯指或腕部,损害连成一串结节,直至臂部,有如“电话线”样。一般后起损害较少溃破,可持续数月、数年。  (二)固定型皮肤孢子丝菌病  在本流行区,人们由于获得抵抗力,患本病后可不波及淋巴管而局限于一处,故名。常好发于面、颈、躯干,损害呈溃疡、肿胀状、疣状、痤疮样
    曹洪麟 住院医师 2018-07-28 20:12:15
  • %患者发热超过3 周。其次是EB 病毒。近几年来HIV 感染发病率明显升高。  ⒌其他:寄生虫感染,沙门菌等 二、可致发热的血液病1  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可致低或中度发热,罕见高热。机制可能与红细胞破坏及引起溶血的原发病(如结缔组织疾患等) 有关。常见发热的溶血性贫血有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尿毒综合征、其它血管内溶血及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溶血性贫血引起的发热合并贫血及溶血表现,且随着溶血被控制体温渐恢复正常。疟疾引起的溶血性贫血可致高热(39 ℃以上) 、寒战、大汗等。 2  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恶组)     该病多伴高热,可持续,可不规则。抗生素控制无效,部分病例对
    袁勇华 副主任医师 2018-07-12 11:38:38